第四节 销售计划里的指标体系
正如我们知道的一样,销售计划会有很大的篇幅,介绍未来的渠道策略、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等,这个章节仅从数字量化的角度,对销售计划指标体系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渠道
在销售计划中,除了对渠道开拓和渠道设置进行有效陈述外,对渠道评估也是销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渠道进行评估的量化指标数以百计,但常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渠道平均毛利率(基于渠道数量)=(渠道一毛利率+渠道二毛利率+……+渠道N毛利率)/渠道数量N
这是评估渠道整体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渠道建设宽度的指标。
加权铺货率=∑渠道权重×门店权重=渠道一权重×门店一权重+渠道二权重×门店二权重+……+渠道N权重×门店N权重
这是衡量渠道密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市场份额的指标之一。
渠道商N的口袋价格=出厂价×渠道商一的顺加毛利率×渠道商二的顺加毛利率×……×渠道商N-1的顺加毛利率
一般来说,N越大,渠道层级越多,出厂价与渠道商的口袋价格差越大。从现在渠道层级的发展来说,渠道各个层级的利润水平会受到行业的限制,但大致渠道设置层级不会超过三级:省级、市级、县级。越大的平台利润越低、流量越大,省级渠道成熟品牌都不会超过8%,市级渠道10%,县级渠道往下走,尤其到乡镇,渠道利润就会变得比较高了,这反映了目前物流发展现状,也反映了渠道在县级以下市场的重要性。渠道商的口袋价格是反映渠道深度的重要指标。
二、产品
新产品总销量预测=(T-1期试用者数)×T期重复购买率×人均购买量+T期试用者数×人均购买量
新品的销量预测需要一些基础数据进行配合,包括通过市场调研等方法获得的重复购买率、试用期使用人数等。举一个快消品的例子,对新产品总销量预测进行说明:
经过第一个月的试销期后,槟榔公司的新包装产品A进入全面推广期,为期1个月。该公司同品类产品的重复购买率40%(是经验数据,上月购买后本月仍会继续购买的人群),辅导期内第一个月试用率仍为46.43%,以此数据为基础,在市区60万目标消费人口的前提下,请预估1个月推广期新包装产品的销量。(注:为保守起见,设定购买人群每月只有1次购买行为。)
辅导期第一个月新产品销量预测=(T-1期试用者数)×T期重复购买率×人均购买量+T期试用者数×人均购买量=60万人×46.43%×40%×2.69包+60万人×46.43%×2.69包≈30万包+75万包=105万包
当然,新产品上市还会涉及新品对老品侵蚀问题,即新品销量的增长是以老品销售损失为代价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考《用数字解放营销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年1月版)的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老品销量预测:可以用前面介绍的一元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老品的销量预估,不再介绍。
三、促销
在销售计划中,对促销的评估和监控,不在于对某次促销销量和价格管理,而在于对投入产出的分析。所以,促销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
(1)费销比=促销预期销售额/预计投入费用额
费销比是衡量促销费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一般费用的内容包括促销返点、临促人员工资、场地费、演出费、活动物料费、活动杂费等。这些一般都会在年度总促销费用中进行预估,每次促销活动前会有再一次的评估,年度促销的费销比是年度总控制指标。
如某公司年度销售额目标为40亿元,其中分解的渠道促销需要承担的销售额为13.2亿元,渠道促销费用1.2亿元,故年度需要实现的促销费销比为13.2亿元÷1.2亿元=11元。即年度控制的整体促销费销比为投入1元,实现11元的促销额。
(2)促销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费用
回报率指标是一个利润指标,某些业务人员是没有销售成本这个概念的,所以在衡量促销投资回报率指标时,并不是每一份销售计划都会涉及。
四、价格
价格指标体系除了新成立的公司或者有新产品上市,需要确定整体的价格策略外,一般公司的销售计划中主要是对价格的监控措施,至于对新产品如何定价,这里不做太多阐述,主要对销售计划中的价格管控目标做个介绍。
有些公司各区域的价格是根据区域情况自由调控的,但是也会要求区域内的价格基本一致,总部监管部门会不定期对区域价格进行抽查,要求年度抽查的价格波动控制在某一标准方差内,这就涉及抽样样本的标准方差的计算。
比如,某公司年度的终端价格水平为1998元,要求区域价格水平在年度内控制在100元以内波动,超出这个标准将不达标。公司做了10次抽查,价格记录如表5-7所示。
表5-7 某公司10次价格抽查情况(单位:元)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第八次 |
第九次 |
第十次 |
1998 |
2100 |
2110 |
2100 |
1980 |
1900 |
1998 |
2000 |
2150 |
2200 |
该公司区域抽查的平均价格:
价格波动标准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