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战略模式

中国企业要走上国际化之路,需要事先考虑好业务战略模式,做好统筹规划,步步为营,有打好“持久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以下结合部分典型企业的优秀实践,提出几种主要的战略模式:

(1)跟随国家政策,发展国际合作紧密的相关国家与行业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进一步深化,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有序实施,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已与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99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还与44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巴基斯坦海尔鲁巴工业园、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等建设成效明显,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稳步推进。中马友谊大桥、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扎实推进,黑河公路桥建成,同江铁路桥合龙,中尼友谊大桥恢复通车,阿联酋哈利法港正式运营。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对外直接投资趋于多元。

截至201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或地区。2019年1-9月,中国企业共实施完成跨境并购项目247起,分布在芬兰、德国和秘鲁等50个国家(地区),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16个行业大类,实际交易总额281.1亿美元。

2019年1-11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27.8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2.9%。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276.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61.2%;完成营业额746.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3%。

2019年1-11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占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上升0.5%;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投资占比分别提高2%和2.7%。超过60%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非理性投资得到遏制。中国对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审慎,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国际产能合作向高端延伸,“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国家及区域间的战略对接,同时也是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行互利共赢原则的重要平台。中国积极与相关国家推进市场化、全方位的产能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层次提升。

截至2019年4月,中国已同哈萨克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巴西等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同东盟、非盟、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区域组织进行合作对接,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中国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正由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加工制造、农业等传统领域向绿色经济、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新经济领域方向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蓬勃发展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集群式、链条式发展,建立起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密切合作的产业链。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在中国已基本管控住疫情,而海外疫情仍在蔓延的时候,中国鼓励中资的快递企业、货运企业走出去,并建设更多的航线,这是中国的物流企业走出去的绝好机会。

(2)从市场竞争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积累海外市场开拓经验,进而拓展到发达国家市场

企业可以从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以及国家倡导出海的行业开始,或者从国际巨头力量相对较弱、竞争相对不激烈的国家开始,布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比如华为在最早期中俄经贸关系较好之时,优先拓展俄罗斯市场,后来拓展到东南亚,再到南美、中东和非洲,基本是发展中国家为主,后来再进入日韩、欧洲等发达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而中兴通讯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选择了国际通讯厂商垄断程度相对较弱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海外扩张的突破口。先是成功进入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埃及等众多发展中国家,并把印度、巴西、印尼、俄罗斯等人口众多、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作为“重点战略国家”,使其成为自身国际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再逐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如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瑞典等。

OPPO在2009年为了摸索、学习出海经验,将东南亚作为开拓海外市场的头一站,这些国家不光在地理上距离中国很近,更重要的是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消费者习性与国内也非常相似,有利于减少阻力。2009年OPPO进入泰国市场,并花了8年时间的耕耘终于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2017年在泰国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OPPO在首站泰国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实操经验,为后来的出海计划奠定了基础。OPPO从2012年起进入越南市场,一年后OPPO正式进入印尼市场,并在2014年开设了其首个海外组装工厂。2014年,OPPO选择进入菲律宾、巴基斯坦、台湾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市场。

在技术积累和产品质量性能进一步提高之后,OPPO各系列机型在市场表现有所增长,整体实力提高明显,而此时其海外市场经验日益成熟,OPPO在2015年进入埃及市场,2017年进入了俄罗斯,2018年进入日本、欧洲市场。

正如OPPO的CEO陈明永在谈及海外市场策略时说的那样:“饭要一口一口吃,每个市场都要深耕,OPPO要在现有市场做得不错的情况下再顺理成章延伸至下一个市场。”翻开OPPO海外市场发展过程,就不难看出OPPO的确是这么一步一步稳打稳扎地走下来的。

(3)用全球的资源,服务好全球客户

战略决定企业的未来,具备的清晰全球化战略的企业一般站位高、视野远,基于全球视野和高度,深远地洞悉全球产业特征,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世界领先的全球化标杆企业善于利用全球资源,既包括市场资源、上游原材料资料、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等有形资源,也包括顶级智力和经营思想等无形资源。企业的全球业务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利用全球资源能力的过程。

华为的英国子公司于2011年开始设立董事会,6名董事会成员当中有三名为英籍独立非执行董事,其中聘请前英国石油公司(BP)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为董事会主席。近年来华为在英国取得很大的成功,本地董事会的作用不可低估,这其实是利用全球顶级智力资源的很好案例。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于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重振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路线,随后这一战略开始迅速成形。

顾名思义,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由两部分组成:一带是陆路,从中国内陆省份出发,横贯中亚和中东,最终到达欧洲中心地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省份福建开始,经马六甲海峡,绕过非洲之角,穿过红海进入地中海,终点是威尼斯。

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众多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基础设施,并藉此推动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早前,中国发改委公布了将修建公路、铁路和天然气管道网络的计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也得以成立,同时还建立了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

基于“一带一路”的规模及其对国际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无疑会吸引各方关注,因为它有助于提高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的需求,甚至能够重塑区域和国际贸易的流量。企业如果围绕“一带一路”来进行业务的布局与扩张,相当于“乘风出海”,无疑会因势利导,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

比如中邮科技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执行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公司的产品已相继出口俄罗斯、新加坡、孟加拉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不但为中国邮政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到了更广阔空间。

(4)做自有品牌与全球化产品,投资以控股为先

国内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海外市场是中国公司未来的关键发展空间。以中国的互联网领头企业为例,在中国已经面临发展瓶颈,突破天花板的方向只有一个——出海。

中国品牌出海,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是1998年制造业出海,主要企业有华为、海尔、TCL、海信等,这一波浪潮中,只有华为坚定地以自有品牌产品出海最终获得成功,其他企业采用OEM形式(为国外品牌代工)或者并购模式出海,最终都铩羽而归。这些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是值得其他企业借鉴的。

从长远战略来看,做自有品牌与全球化产品,投资以控股为先,都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经验之道。

20年后的2018年,中国再次迎来出海新浪潮,这一次是以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在电商、视频、游戏等多个领域获得群体突破。

以腾讯为例,将过去以投资为主导,改为以产品为主导。产品是第一位,投资是第二位。当被投公司和公司产品有冲突,优先支持公司产品。要投资就控股,只赚钱的事情少做。

腾讯在产品上注重全球化理解,贴近用户,全球同服务;架构上全球化考虑,新产品上线6个月内出多语言版本,尽量避免为当地用户的定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