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程内容开发的基础:素材收集与整理

通过对上述五种类别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除了主体性内容能够借助理论典籍和企业组织自有资料获得之外,其他提升性、牵动性、附加性和助动性内容,都需要培训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去收集整理,这也是丰富课程内容最重要的基础——是否拥有足够大量的素材可供选择和组织。所以,本节将专门介绍课程素材的收集、整理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常常说,一堂培训课程是否“有料、有趣、有味”,会最终影响课程的效果。换句话说,能否让学员接受、认同课程主体内容的“理”,从而对学员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不在于培训师把“理”论述得多么逻辑缜密,更不是依靠培训师蛮横地灌输,而是通过吸引学员真正参与到课程进程当中,激发学员自主思考之后,去感悟、领会“理”的合理性及其价值。

如果上述说法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借用平时请吃饭这样一件事情,来梳理一下培训课程现场实施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之所以请客吃饭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目的(即便是老同学聚聚,也有联络感情的目的)。而要达成某个目的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客人吃得开心,吃得有滋味?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肯定不能直接就上白花花的米饭。讲究一点的话,需要有餐前开胃菜,正式开吃后,也不是闷头不停地一味地吃,甚至中间可能还来点酒水助兴……餐后还可能需要上盘水果,如此这般,和整个的培训课程的推进过程如出一辙。

假如我们把培训课程的主体内容比喻成“主食”的话,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没有这些看起来琐碎的环节,哪怕主食再精致,恐怕也难于下咽,甚至会毫无胃口。真正能够让客人把主食吃得津津有味的背后是,我们有很多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以及中间间或穿插的一些八卦趣事……

所有这些东西嫁接到培训课程中,其实就是开发培训课程内容所需要的“素材”。

那么,怎么样去收集整理足够多的培训课程素材呢?

单从素材的来源分析,除了传统的书刊音像、组织调研、行业资讯、既有的课程资料、专家学者著作、企业组织内部员工等渠道之外,由互联网延展出来的各种媒体、媒介也是获取素材的便利渠道。但是,即便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素材来源和获取的渠道,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仍然会有很多培训师苦恼或困惑于“无米下锅”。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从实践反馈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意识、方法及方向等。

首先说说意识问题。有些培训师之所以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自觉意识。

何谓自觉意识呢?通俗地说,自觉就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意识指的是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笼统地说,自觉意识就是主动地关注外界的事实和现象,并觉察自身的感受和反应。

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说的就是自觉。古人以危机感和紧迫感来激发、保持自觉意识,并把自觉意识提到人生事业成败的关键。老子也认为“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即在矛盾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提前介入,在乱象还没有显现的时候就预先治理。把自觉意识贯穿始终,就不会有失败了。所谓“自知者,明也”,老子的“自知”指的就是自觉意识。可见,自觉意识是发现事物真相的钥匙,也是确保事业成功的必备成因。

那么,对于培训师来说,收集素材的自觉意识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简单地说就是做一个“有心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具体来说就是学会“随时、随地、随情、随景”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任何经历过的,看到过、听到过的各种事情、事件乃至信息,都可以问自己:“这些东西在培训课程中能够用得上吗?”当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之后,相信素材的数量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是方法问题。当我们留意到身边的某些“信息”有可能具有素材价值的时候,培训师需要做的是思考一些类似的问题:

——这些“信息”给自己的直观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些“信息”是否让自己联想起某些场景?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之处?为什么会相似?为什么会不同?

——处于这些“信息”中的人有着怎样的行为?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选择?如果有的话,结果又会怎么样?

——为什么这些“信息”中的事情会如此发展?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动用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是充裕的还是稀缺的?

……

经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自我回应之后,相信应该能够迅速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是否可以跟某个课程主题进行有效对接?以什么样的角度对接?对接之后最终期望带给学员什么样的思考或者触动?……

以上这样一些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收集、整理素材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总结为十二个字,即“当下觉察,问题过滤;捕捉节点、对接主题”。

最后是素材收集的方向。笼统地讲,收集素材有两大方向:“经典、成型的”和“日常、随机的”。

所谓“经典、成型的”素材,指的是经由前人(专家、学者、行业权威等)整理、加工之后,能够“拿来就用”的一类素材,包括历史类的人物及其故事、企业经营管理类的事件及其案例、专门设计、编写的游戏和故事等。但是,从培训实践的反馈来看,这类素材虽然有着其便利、权威等优势,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经典”的东西一方面有它固有的价值甚至是高度,但另一方面,“经典”的东西往往会有一些人为加工的因素,会脱离工作、生活中最原始、真实的场景,相应的资源配置都会趋于“理想化”的状态。如此教给学员的话,恐怕就是“看起来很美”,但“与我无关”,最终造成一个结果——培训师所演绎的课程内容与学员已有的经验背景永远无法产生交集或者共鸣。这样的素材在课程现场实践中使用的话,即便培训师“舌灿莲花”,恐怕也很难真正牵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起学员学习的兴趣。

所以,从课程培训效果的角度,作者更倾向于素材收集的另外一个方向,即“日常、随机的”方向。为什么呢?一是因为这个方向的素材,直接来源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对于学员来说具有“高度的可比照性”,让学员能够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就付诸行动实践,从而达到引导、促动学员改善行为的目的;二是,这样的素材很容易唤醒学员的既有经验,与学员的认知和自身利益有着较高的“关联度”,能够比较广泛地引发学员的兴趣,从而与学员达成共鸣——因为对这些日常的事情,学员也在感同身受。如果培训师能够向学员提供另外的观察角度,必定可以给学员带去更多启发。

这种“日常、随机的”方向的素材,我们称之为“常态行为、世俗琐事”。毕竟,所有的“智慧”,追溯其最原始的生发点,必定来自于最日常、普通的生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训师要想收集更多的素材,拥有更多的智慧,“热爱生活、发现生活”必定是万千法门中的根本法门。

当我们有效解决了素材收集、整理的意识、方法和方向等问题之后,素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与改善。与此同时,培训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素材的不同展现形式,比如PPT素材、WORD素材、视频素材、图片素材、故事素材、案例素材、演示素材、音乐素材等,进行归类存储,逐步累积,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一旦有需要,即可查阅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