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到极处

那么,怎样做才算“尊德性”呢?这个天赋德性要怎样去呵护保任呢?答案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我们在心性修养上必须遵循的两个向度,广大和精微要两手抓,双管齐下。

佛教里讲“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取舍因果细如针头”。致广大,就是要我们“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我们要努力扩大自己的心量,要像虚空一样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遇到再大的困难,遇到再多的挫折,遇到再麻烦的事,遇见再见不得的人,都能够一口吞下去,都不让这些人、事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心态。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谈不上广大,只有虚空最广大。广大心量的标准,就得和虚空一样。尽精微,就是“取舍因果细如针头”。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要做这种“尽精微”的功夫。在实际的行履上,在待人接物、举手投足之中,都要注重细节,不能当马大哈。事情见到一分就做一分,任何事情,哪怕最小的事情,都能够踏踏实实去做,看清它的前因后果。《中庸》说“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人的时候更应该小心取舍,心里要有主见,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

“致广大而尽精微”,看起来是“广大”和“精微”两个东西、两种向度,但实际上,真正在“致广大”上做到了,在“尽精微”上自然也会有所深入。所以,“广大”和“精微”是通达无碍的。

能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那么,就将达到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世间人总觉得“中庸”有点贬义,误以中庸为平庸。其实,中庸之道是最高明的,对中庸之道最好的表述,就是这一句“极高明而道中庸”。

只有高明到了顶点,才能说达到了中庸的境界。所以,中庸之道有几个具体的指标,就是前面几句所讲。首先,要“尊德性”,德性要高,要让德性尊严起来,没有德性的人再聪明、再伶俐,也只能是一个滑头,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同时,要有“道问学”的精神,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学问。如果只有德性而没有知识学问,你怎么去帮助别人?怎么去推行你的德性呢?不可能。德性和学问,具体地表现在“致广大”和“尽精微”上面,既有广大的包容性,又有精细的穿透力,这样做下去,才能真正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