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效能的构成要素可通过一个简洁明了的模型来理解,该模型形似 “风火轮”,包含左右两部分。
(一)左边绿色部分为 “价值驱动”
这部分包含企业使命、战略和商业模式三个要素。企业使命回答了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要实现什么;战略涵盖短期和长期规划;商业模式则是企业盈利的方式。这部分主要由企业的董事会和 CEO 等高层决定,普通员工和大部分中层管理者较难直接影响,但需要深入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二)右边蓝色部分为 “价值实现”
这是大部分管理者、HR 和普通员工可以发力的地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组织:涉及组织架构是否合理,如是否过于臃肿或存在不必要的部门;岗位设计是否恰当,岗位配置是否合理;岗位所需技能是否过时或需要更新;以及组织文化和氛围等方面。
l
架构合理性诊断
ü 横向维度:对比行业标杆数据(如 HR 与员工比例:市场平均 1:84,制造业可能达 1:200,研发型企业或 1:30-60),判断部门设置是否冗余。例如,初创企业 20 人以下无需专职 HR,40 人以上可设兼职 HR,100 人以上需组建 HR 团队。
ü 纵向维度:运用 “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 工具,测算管理层级与效率关系。某企业将管理幅度从 1:4 扩大至 1:8,管理层级从 8 层压缩至 4 层,管理人员从
1365 人减至 585 人,沟通成本下降 30%,薪酬成本缩减超 50%。
l
岗位设计革新。在 AI 时代,岗位类型需从 “单一全职” 转向 “多元配置”:
ü 人力结构多元化:区分正式员工、外包人员、顾问、临时工、战略合作伙伴等。例如,某企业将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战略伙伴,自身仅保留核心组装岗位,人力成本降低 40%。
ü 数字员工替代:麦肯锡数据显示,数字员工成本从 2015 年的人工成本 2.3 倍,降至 2021 年的 20%。某企业引入 AI 客服机器人后,客服人力需求减少 60%,响应时效提升 50%。
2. 人:关注人才的配置情况,包括能否吸引、保留和发展人才。人才配置三维度:
l
吸引:基于组织战略明确关键岗位(如 AI 时代的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通过雇主品牌与薪酬竞争力吸引人才。
l
保留:关注 “非货币激励”,如某企业通过优化班车服务(恢复豪华车型),使员工主动离职率从 15% 降至 8%。
l
发展:建立内部人才市场,鼓励跨部门流动。例如,HR 员工若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可支持业务部门完成数据建模,实现 “一岗多能”。
l
技能半衰期危机
例如,新技能半衰期仅 2.5 年,每年 10% 新技能涌现,30% 现有技能三年后失效。以 70 后管理者为例,当年 “会用传真机” 是职场必备技能,如今已被手机扫描取代。因此,需定期开展 “技能盘点”:
ü 淘汰项:如传统财务的手工记账技能,可被 ERP 系统替代。
ü 保留项:如 HR 的 “员工关系谈判能力”,仍需人际互动支撑。
ü 新增项:如各岗位需掌握基础 AI 工具应用(如用 ChatGPT 优化文案、用 Tableau 做数据分析)。
3. 领导力:强调管理者引领方向、管理变革和管理员工的能力,存在各种各样的领导力模型。
领导力的核心指标聚焦三点:
l
方向引领:确保团队理解并对齐组织使命与战略,避免 “部门目标与公司战略脱节”。
l
变革管理:在
AI 转型等关键节点,管理者需推动团队接受新工具、新流程,如引导销售团队从 “线下陌拜” 转向 “数字化客户运营”。
l
员工管理:运用 “非权力影响力” 激发团队效能,例如通过 “教练式领导” 帮助下属提升技能,而非单纯依靠考核施压。
4. 运营:指组织中的各种流程、体系、工具和方法等是否达到最优,同时需要数据统计和分析来保证运营的有效性。
l
流程优化:剔除冗余环节,如某企业将 “采购申请 - 财务审核 - 仓库发货” 三环节合并为 “系统自动校验 + 电子审批”,审批时效从 3 天缩短至 2 小时。
l
工具迭代:引入 AI 技术提升效率,如用 RPA 机器人处理发票核验、用 BI 系统实时监控销售数据。
l
数据驱动:建立 “效能仪表盘”,实时追踪人均产值、流程耗时、员工满意度等指标,用数据替代经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