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月之明到精神之光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这两句也很精到。从方山易的角度来看,从易象的角度来说,日、月不可并举,月亮的光明来自于太阳,它是对太阳光线的一种反射。所以在方山易里面,这两句跟“日月之道”是不一样,是“日晶之道,贞明者也”。日晶,就是太阳的精华,阳光之道、晶光之道,就是贞明。这是方山易的说法。

实际上,古人不知道月亮的光明是来自于太阳。从世界古代文明的角度来看,日月作为悬在人类头顶上最明显、最明亮的两个星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之大。从物质上来讲,“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的生存、万物的生长,都要依靠阳光。从精神的角度上来说,历代的艺术家,你看梵高的画,那个向日葵画得像一个燃烧的太阳;看高更的画,你可以感觉阳光就要从画布上溢出来。这些艺术作品对人的影响多大啊!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面,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我们中国人从三岁娃娃都在学着背。可见,日、月的光明确实对人类,尤其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当中,影响是非常巨大。日月之所以对人类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就是在于其光明。所以这里说“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得日月之正者,就在于其光明。

如果日月不得其正,会是什么情况呢?按照古代的天象占候之学,如果看见天上出现了日蚀、月蚀,或者是出现了日晕、月晕这些现象,总之,只要是日月的光明被一些自然现象遮蔽了,或者日月的光明因各种因素变得晦暗了,那么,这就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因为日月无明,就不得其正;日月不得其正,按照天人感应的学说来看,相应的人间就会出现灾祸,社会就不太平,乃至于王室宫廷里面就会出现奸佞小人,甚至是出现妖孽祸乱。这是古代的天象占候之学的观点,虽然也不排除有迷信的成份在其中,但也表明了“日月之道,贞明者也”的这种认识。

进一步来看,就人的精神现象而言,如果我们精神是光明正大的,是堂堂皇皇的,是不离觉照的,那么,周围的任何事情能够看得清楚明了,按过去的说法,那就是明察于秋毫之末。这就是我们精神的这种“明”的功夫。当一个人的精神随时保持在这种“明”的状态中,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是得了日月之正,他的精神合乎于日月之道。反之,一个人在精神上面是浑浑噩噩,或者是阴晦、阴险、暮气沉沉等,那么,他的精神就正好与日月之道相反,就不得其正。

过去对皇帝的称赞,说是不世之明君,有这么一个“明”在里面,就是说这个皇帝他是得了日月之正,所以他心地很光明,能普照天下百姓。如果是一个坏皇帝,当然就说他是昏君,昏则不明,不得日月之正,结果就非常不好,老百姓就跟着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