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的创始人虽然很年轻,但喜茶却是一个有年头的茶饮品牌:从2012年江门的皇茶奶茶店开始,直到2016年分家创立喜茶,到2017年启用HEYTEA新LOGO,喜茶跨越了珍珠奶茶到新茶饮的完整产品世代。在上述产生历程里,实际上蕴含着喜茶的品牌基因与关键成功因素的核心密码。
2016年底的喜茶,全国门店不到10家,2019年底,预计门店会达到400家左右,年度总营收在40亿元左右。2019年7月,新一轮融资估值90亿元。
这意味着最近三年的时间里,喜茶完成从小舢板到茶饮巨舰的升级,规模化门槛已然形成,喜茶的未来之路已无悬念,在2020或2021的某个时间,喜茶将刷新中国茶饮品牌IPO市值的记录,“中国的星巴克”的桂冠将落在喜茶头上。
最近五年崛起的新中式茶饮(简称新茶饮)市场,以遍地开花的速度,开出新茶饮门店40万家以上,新茶饮成为“巨量主流品类”。相对于进入中国市场20年门店3700多家的现饮寡头星巴克而言,再现了“本土品类对决跨国品牌”、“速度制胜品牌”的中国快消品市场发展规律。
进入2019年,新茶饮“鸡犬升天”的普遍繁荣局面出现拐点,“头部上天堂,基座下地狱”的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40万家新茶饮门店(含咖啡馆)里,可能只有1%的门店能继续享受新茶饮品类红利。昔日的二八法则在新时代下变成“1对99法则”。
喜茶是新茶饮的代表,但并不是一家独大,奈雪的茶在争夺新茶饮第一规模品牌的座次。从中国茶市场整体角度看,哪个品牌成为第一并不是市场趋势关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中国茶市场的下一个“巨量主流”品类是什么?
巨量主流品类
从事快消品行业的企业,如果对于“巨量主流”这个词缺乏概念,这个企业要么是运气特别好,碰到一个好产品,能够快速规模化,否则,基本上是一场白忙,辛苦地做一个短命品牌或者侏儒品牌。
新茶饮是一个典型的从无到有、快速形成的巨量主流品类,才会有5年40万家、遍地开花的市场景象。在巨量主流品类里成长的头部品牌,将享受双重红利:新品类成长红利、主流品类红利。
“新品类红利”在中国这个快速变化市场里,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过去15年中国市场的品类创新层出不穷,从物质产品到无形产品(如APP、教育培训、知识付费等)呈现爆炸式增长,但创新品类里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成为主流品类。创新品牌一旦与主流品类重合,就等于一锹挖到了油田。巨量主流品类是一座大金矿,“巨量主流红利”才是快速产生超级品牌的基础。
巨量主流品类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天外飞仙,它的出现有规律与逻辑可寻。总体来说,来自于两个方向:其一是来自中国市场本身,过去被忽视的非主流、边缘或小众品类。酱香酒的市场,过去是高端小众,最近10年成为了巨量主流;其二是来自域外市场,尤其是欧美、日韩港台市场。新茶饮的创新是从日本、台湾借鉴创新的产物,是域外创新进入中国市场,几经演变成为了巨量主流。
巨量主流品类的意义在于,必然会快速催生超级品牌的诞生,即品类领导品牌会快速出现。之所以强调“快速”,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巨量主流市场的必然结果。在巨量主流市场,不仅大鱼吃小鱼,而且是大的快鱼吃掉各种慢鱼。这是研究巨量主流市场的意义所在。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每个企业几乎每天都在梦想着未来,在预测未来中前进,但绝大部分的预测都是空想,梦想都是失望。如果有什么值得快消品企业投入人财物去研究、预测的战略课题,那就是对巨量主流市场的预测。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与其他的预测一样,白费功夫,投入打了水漂,但,万一被摸到了“龙脉之门”了呢?
喜茶成长历程的启示,正在于在市场里摸索,找到了新茶饮市场的巨量主流品类,珍珠奶茶的升级替代产品:鲜果芝士茶。
从“三精一水”(香精、奶精、糖精)的珍珠奶茶,到鲜果芝士茶,看起来只是原料的升级,实际上背后是对消费者口感的精准把握。所谓“精准”,不是实验室里的研发,而是在门店里每天面对消费者,观察顾客、倾听顾客,在一定时间里的大量信息、调整、反馈的结果。
聂云宸2012年创立皇茶,奈雪的茶2015年11月开出第一家门店,果味芝士茶从台湾进入中国的时间在2013年左右,聂云宸的创新在于,把果味芝士茶升级为鲜果芝士茶。看似简单的一小步,成就了喜茶“排队”的产品基因。鲜果芝士茶迅速成为新茶饮的巨量主流产品。
珍珠奶茶、果味芝士茶、鲜果芝士茶的产品进化,新茶饮的巨量密码,是喜茶超买的关键一点,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就是这一小步,就像珠穆朗玛登顶的最后100米,对绝大多数登山者来说,近在眼前却高不可及。
有人会说,不就是好茶叶、新鲜水果、好牛奶、好芝士吗?这个我也会,我比喜茶用更好的茶叶、更好的水果、更大牌的牛奶,一杯里加料更足,喜茶的芝士奶盖有三分之一,我放一半,这样能超越喜茶吗?
看到此处的读者都明白,这是个不值得回答的问题。
新茶饮启示录
新茶饮崛起的意义在于:第一,打破了咖啡独领现饮市场风骚的局面;第二,唤醒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对茶饮生活的美好想象;第三,对中国茶产业尤其消化茶叶产能,是重要的需求方;第四,昭示中国茶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会诞生更多喜茶、奈雪的茶式快速崛起的优秀的新品牌;第五,新茶饮影响的2-3亿以85后为主要力量的消费人群,为中国茶消费“筑底”:筑了一个2-3亿消费者的大底。
过去常说的“年轻人不喝中国茶”,被证明是一个错觉;过去常说的“3万家中国茶企抵不过一个立顿”,被证明是一个错觉。这些错觉的本质,是缺乏对消费者的洞察与尊重。中国茶企的根本问题,是对消费者的漠视、不尊重,总以为买的没有卖的精,结果却是将销售复杂化,被消费者遗弃、怀疑,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新茶饮的高速热潮期过去,正在进入的不是凛冬,也是秋意袭来。热潮降温,并不意味着新茶饮的“退潮”,新茶饮将更多体现餐饮品类的属性,成为餐饮乃至休闲现饮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第一轮新茶饮的投资热潮,必然告一段落。
缺乏高成长性的爆品或门店形态,就意味着投资新茶饮品牌的意愿必然降低:未来三年里,新茶饮的成长进入品牌成长的轨道,一线新茶饮品牌将吸收新茶饮市场的绝大部分投资,零散创新品牌获得大资本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喜茶、奈雪的茶,在原点创新获得成功后,都快速获得了资本的助推,这是它们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资本对新消费市场的投资热情,取决于站在巨量主流品类赛道上,优秀头部企业的爆炸性增长现实(不是潜力,是现实)。
如今新茶饮的产品创新,虽然花样翻新,却失去了一招鲜吃遍天的热度;除了头部品牌,大部分门店的运营收益趋向亏损的黑洞;传来扩张消息的多数是头部品牌,三线品牌关店潮很快会出现。
新茶饮之后的中国茶,可能再次回到2015年之前的市场状况:中国茶的成长空间在哪里?还有没有新的巨量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