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6万年前的阿舍利手斧到21世纪的人工智能,生产工具的改变如此之大——技术不仅重塑了人类,也重塑了整个地球。
2016年,Google公司的AlphaGo在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对局中,以4:1的绝对优势击败李世石,再一次让世人对技术的进步叹为观止。2017年2月,软银CEO兼董事长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讯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 tech conference)的讲演中断言:三十年内机器人数量和智力均将超越人类——“三十年后,你脚上所穿的鞋子或许会比你的大脑更加‘智能’。”?[1]
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逼迫世人思考:如果脑力劳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自身所造的机器所取代,人类将何去何从?
新事物会产生新问题,也会带来新机遇。人工智能也不例外,最好的办法,不是粗暴地否定它,而是去适应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
人是什么?
如果人只是能制造工具的理性动物,那么无论是理性推理能力还是制造工具的能力,计算机都可能超过人。人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先贤说得对,人有自我约束的自由意志,有因人之情节制人欲的能力(礼义),能够去爱人(仁),适当的处理事务(义)。这是机器,乃至许多动植物所欠缺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阐述了人与动植物的本质不同,文中说:“如果考察草木的本性,其虽然有生命,但是没有好恶的感情。如果考察鸟兽的本性,其虽有好恶的感情,但是没有礼义道德。如果考察人的本性,就能够明确知道只有人类被赋予仁义之德。”(原文:循草木之性,则有生焉,而无好恶焉。循禽兽之性,则有好恶焉,而无礼义焉。循人之性,则巍然知独有仁义也。)
人工智能不具有自我意识,科学家们也没有弄清自我意识产生的机制。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吴军博士在其《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一书写道:“每当我谈到机器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时,听众们总是要问:未来的时代是人的时代,还是机器的时代?我们是否会被机器控制??我的回答是:未来依然是人的时代,我们不会被机器控制,机器在完成任务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Google的AlphaGo,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2]
由于经济和政治的极度不平等,人类会不会跌入“无用阶级”和“有用阶级”的巨大鸿沟,带来无穷的灾难,一如工业革命后人类经历巨大的苦难一样?
笔者认为这是可能的。今天,我们需要未雨绸缪,用人类大历史的眼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工人智能,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社会——杞人忧天式的思考和批判没有太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