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称化带来的问题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百工”就是各种技术工作人员。“日省月试”,就是对这些技术人员要有一套严格的日常考核制度。“既禀称事”,这里的“既”通“饩”,意思是用粮食代替工资,按照工作量发给粮食。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的。在社会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都有高、中、低的区分,每年也要进行年审考核,合格的继续使用,不合格的吊销资格,这就是“日省月试”。但是,现代社会把这一套“日省月试”的制度用得过度了,甚至泛滥成灾了。我们看这里,这套制度原本只是针对“百工”,即纯粹的技术工程人员的,但现在的评审制度已经充斥于各个领域。在企业里要评职称,在事业单位也要评职称,学校老师要评职称,医院医生也要评职称,搞艺术创作也要评职称,甚至于公务员也有职称,比如什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一级作家、国家级画师……总之,几乎整个社会都职称化了。

实际上,按照《中庸》“天下国家九经”的原则,从事教育工作的,不管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还是大学教授,凡是教书育人的都应该放在“尊贤”的范畴之内。你想啊,教书育人是为人师表啊!如果老师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凭什么教别人啊?你怎么能教出好学生来呢?你说我教的是数理化,跟道德品质这些没有关系,那么,按中国传统的分工,教那些跟做人道德无关的实用技术,就是匠人师傅带徒弟,是属于百工的范畴。这就不能称为老师,老师一定是为人师表、堪为学生楷模的贤者。

其实,真正的文化人对于财物并不是看得很重。我在文化圈子里也混了很多年,真正有德性的文化人,更重名分一些,这个名分背后,就是一个社会对贤者的尊重。如果一个文化人得到了别人相当的尊重,那他们就会非常努力地去回报社会。

现在的社会,尊贤几乎看不到了,现在是尊官、尊钱。教育局一个小小的科长、处长,就可以把大学教授随便训斥一通;随便一个老板,只要在地方投资了什么项目,大小官员就随时陪同,低声下气,笑脸相迎。这算什么事儿啊?

我们看民国时期,尊贤的气氛还很浓厚。那时一个小学校长,在县里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不但可以随时去县衙见县长,县长还必须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地奉为上宾。我们现在的一个小学校长,在县委书记面前敢撑起腰杆吗?根本是不可能的!民国时期一个中学校长可以随时见市长,一个大学校长更不得了,部长、省长对他也是非常恭敬的,每年要去拜会,以示尊敬。如果学校里有什么事情,地方领导是要随叫随到的。的确是这样,若是不尊贤,而是尊钱、尊权,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向功利化方向发展,连老师都变成了见钱眼开的财迷、见官就点头哈腰的官迷,你还指望他们教出什么学生来呢?这对于社会风气可说是后患无穷!

我一说到现代社会的弊病,就爱拿教育和医疗说事。我们看现在的医疗行业,更是不堪入目!在传统社会,医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不能做一个治理国家的宰相,就去做一个治病救人的良医。这是什么感觉?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什么叫医生?就是医疗、救治天下苍生的人,是为天下苍生服务的人。一个医生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感觉,他说话不是一言九鼎,起码也是掷地有声的。过去的老师和医生,那是全社会最受人尊敬的人,可是现在我们进医院去看看,好吓人!白衣天使们的手术刀,那是宰人也不眨眼!总之,现在各行各业中,怨声最大的就是教育和医疗。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学校和医院,而是全社会的风气使然。这个社会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本上,还是为政者的理念出了问题。如果今天的为政者不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不懂得我们这里讲的“治国九经”,那么,以后的社会问题就可能愈演愈烈,乃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