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类增长:由生鲜类向多品类发力推进

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RESH、苏宁的苏鲜生、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巨头们都以生鲜类产品为重点发力新零售。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生鲜类商品之外的其他品类及商品,不应该、也不会只是被生鲜带动的角色,对于其中那些通过加持商业技术、重构消费环节及场景就能带来明显的体验提升的品类、商品而言,它们很快就将被推到新零售的前台。

这些品类可能是什么呢?

1.成为新零售未来重点发力品类的4大关键因素

其一,消费体验提升空间大且较为容易。

巨头们选择生鲜作为新售发力重点的一大原因就是,生鲜体验提升空间的巨大与容易的程度。

这个因素同样也会成为选择生鲜以外品类发力新零售的核心考虑因素之一。

不过,这种选择往往就对应着该商品品类的线下经营模式传统、经营手法陈旧,甚至是数十年都没有什么变化;而对线上的经营者而言,却又因为消费体验上的硬伤,无法有效而快速地提升渗透率,或者是线上交易规模很快顶上天花板经久难破。

但是,消费用户本身对该品类商品的体验需求和体验空间又是巨大的。

如果某品类商品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它的消费体验的提升存在较低成本大幅拉升的可能性。

其二,从消费环节上来讲,从售前到售中再到售后存在较高的专业要求与较多的叠加服务。

在售前与售中环节,即便不能像生鲜类商品一样通过现场加工、堂食等需要进行叠加服务,方能淋漓展现商品好坏及适合度的感知诱导,在体验环节上也会存在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

即便有一个导购在身边,仅仅凭说也很难讲明白,还得进行商品展示和使用示范;即便身边有导购并参照前述方法做了,最好让顾客“以身试法”,才能有比较好的体验与感知。

而在售后环节,除了响应速度等方面的内容外,同样还可能存在技术含量方面的要求。

如果某些商品品类存在以上情况,那么线上零售就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线下实体店也普遍没能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该商品品类在新零售时代的初始阶段就具备了冲上前台的更多可能性。

其三,相对刚需高频,具备投资回报想象空间。

有了消费体验提升空间大和消费全过程环节专业及服务要求高两个前提,如果再加上该商品品类本身具备刚需、高频的特征,那么这个品类的商品就能成为新零售的发力切入点和重心,就可能成为生鲜之后的新零售热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投入产出与周边效益。

其四,行业规模够大。

细分品类行业的零售市场规模最好是在5000亿元甚至是1万亿元以上,这样的规模,再加上前面讲的其他几大考量因素,将会对类似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样的巨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促成符合条件的某个品类成为新零售领域的一大热点。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新零售领域的中小玩家或创客,也不想在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后把它再卖给巨头们变现,那么我们对行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追求,就可以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了。因为我们需要避其锋芒,不与强大的巨头正面竞争。

2.新零售几大重点发力品类的方向

结合以上标准综合考量,还有哪些品类可能成为生鲜之后的新零售发力重点呢?

我们需要重点留意以下几个品类:

(1)​ 个人护理产品,乃至大日化及药妆。

2018年的8月,京东到家与旗下拥有近400家门店的个人护理品主题店万宁连锁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而在中国大陆超过3000家门店(全球总门店超过13000家店)的另外一个巨头——屈臣氏,下一步很可能成为阿里巴巴与腾讯/京东系在该领域争夺的重点。

鉴于屈臣氏近几年业绩连年下滑和单店产出均值的下降,不排除其接受资本形式的并购。

(2)​ 家用医疗器械、健身保健器械及其耗材,乃至药品、保健品等大健康领域。

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早就在医药等大健康板块相关领域进行了布局,比如阿里巴巴专门负责该板块的公司阿里巴巴健康是港股上市企业,阿里巴巴的天猫和京东的京东商城均设有类似“医药馆”的频道。

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已经覆盖了全国500多个城市的30000家药店,并为近1000万用户提供送药服务和在线非处方用药咨询;京东到家入驻的线下药店也已经超过了15000家,而其近期计划是整合10万家线下药店,并为这些药店从流量、用户、门店、商品和履约五大模块进行赋能。

目前看来阿里巴巴在医药等大健康零售领域走在了京东的前面——在其确立新零售战略之后,明显加大了在医药零售领域的投资并购力度。

2018年6月,阿里巴巴健康投资了在中国医药零售百强榜上排名前20的企业山东漱玉平民大药房,占股9.34%,同期还与安徽主流医药零售企业华人健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7月,协议收购了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8月,阿里巴巴又与门店数超过1000家的贵州一树连锁药业签订了购股协议,根据双方的收购及增资协议,阿里巴巴健康将最终持有贵州一树35%的股权。

因为医药连锁在跨区域扩张上,相对日用百货等商超零售连锁企业来讲,具有相应的特殊性和限制,亦可见阿里巴巴已经发起的医药零售并购争夺战,将更多地局限在区域性的主流连锁零售企业身上。

(3)​ 大服饰。

在大服饰领域,阿里巴巴的天猫、淘宝等零售平台,一直占据着优势与主流网购地位。借着新零售的东风,腾讯/京东系开始了对阿里巴巴的奋起直追。

2017年的12月,腾讯、京东和“线上奥特莱斯”——长期霸占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位置的唯品会签署了联合投资协议,前两者分别斥资6.04亿美元和2.59亿美元投资唯品会。

2018年2月,曾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男装第一品牌”海澜之家,出人意料地投入了腾讯的怀抱,后者斥资25亿元受让了海澜之家5.31%的股份,双方打算共同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

与传统日用消费品商超,以及医药零售更多为商业资本主导终端连锁零售不同的是,在中国的服饰领域,这个行业的零售终端有更多的门店是被上游服饰厂家及品牌运营商所自建或加盟主导的,更多的是以品牌连锁专卖店的形式存在,比如李宁、安踏、百丽、雅戈尔等,而汇集品牌的百货店或购物中心又更多的是以联营扣点、保底及租金的合作形式存在,又更多地带有商业物业经营的特点。这就意味着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大的新零售玩家,需要突破并购投资高鑫零售、永辉超市等标的物整合条件及形式上的局限。

腾讯/京东等巨头对万达商业(2018年1月,腾讯/京东、苏宁、融创中国携手投资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占万达商业股份比例约14%)、海澜之家的巨额投资已经开了一个头。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产品品牌相对淡化、渠道品牌特征更突出的服饰连锁零售企业,更可能成为巨头们争夺该行业的重点零售资源,比如百丽国际集团旗下的滔博运动,就可能成为大资本狩猎的“高危”标的物。

(4)​ 大家居(可能捎带家具、建材、装修及家居生活用品等)。

从2017年的下半年到2018年的第一季度,是中国零售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标志性时期。

在这个阶段,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新零售玩家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浪潮中,不仅发生了密集型的大手笔并购,而并购的标的物类型,同时也为日后的新零售发展热点标示出了一些方向。

比如阿里巴巴及其关联投资方投资54.53亿元拿下了截至2017年年底有223家门店的居然之家(持股15%)。

居然之家是以家居为主体,业务范围涉及装修、家具建材连锁销售、智能家居物流等家居大消费领域的大型商业连锁集团,作为家居零售业的一家标杆企业,其新零售之路将会对整个大家居形成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5)​ 其他。

核心将会是专业服务戏码较大的品类,如融合汽修的汽车零配件,融合前后环节加工体验与培训服务的大食品、大餐饮。

以上品类及领域,可能会成为继生鲜之后的新零售发力重点,同样,长期耕耘这些品类的连锁零售企业也可能获得阿里巴巴/苏宁、腾讯/京东等新零售玩家的青睐。

即便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收到巨头们投资、并购的邀约,也会积极地通过选择加入新零售主流玩家的大生态,寻求在流量、服务、技术及数据等方面的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