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看恐怖片的体验,如果把声音调到静音,恐怖指数立刻直降为零。
在佛教五识中,听觉感官的“耳识”排在第二位。
在聋哑人的认知中,他们的世界和常人完全不一样,因此,海伦·凯勒在1910年的一封信中写道:“失聪比失明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和复杂。变聋是一种更加糟糕的厄运,因为这相当于失去了活力的源泉——声音带来的不仅是语言,还能活跃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与这个智慧的世界保持同步”。因为声音对信息具有强大的塑造力量。
声音是人类通过听觉感官感知外部世界、建立认知的符号。听见窗外的沙沙声,知道下雨了,听见小朋友咳嗽声,妈妈们就立刻警觉,观察小朋友是不是感冒了,甚至听到轻盈的脚步声,就能揣测出他的美好心情,正如哲学家兼作曲家大卫·罗森伯格所说的“声音把我们带进了画面”,因为声音能帮助人们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感知的具象,并产生带入感和感染力。
在产品价值的输出中,充分启动消费者的听觉感官体验,为产品价值塑造出可感知的声音,将产生鼓动人心的魔力,对独特的产品价值产生深刻的印象,即让产品具备听觉静销力。
美国营销大师爱玛·赫伊拉说:“不要卖牛排,要卖滋滋声”。美味只是一种抽象描述,但“滋滋声”却通过感官听觉营造出了活色生香的美味,给人牛排刚出炉的感觉,新鲜、热辣、多汁,所有关于美味的诠释都蕴含在“滋滋”声中。
在汽车行业,关门声能给人们带来品质联想,如果关门声沉稳厚重,会让人产生豪华车的感觉,而关门声空洞细弱,消费者对车的档次感就会降低,所以关车门的声音是汽车行业重要的设计内容。工程师在设计讴歌TSX车型的车门时,用新技术设计窗框,从而减少关门时发生的高频振动,还设计了特殊的车门封条,也可以有效减少振动,从而创造出高品质的关门声。
广告作为传达产品信息的视听载体,在产品价值自身的听觉体验不突出的情况下,可放大产品价值的声音符号,强化消费者对价值的听觉体验。
消费者“冰爽畅快”的听觉体验如何用声音体现出来?可口可乐的广告保留产品镜头,可乐倒入装满冰块的玻璃杯里,冰块冲击玻璃发出清脆的嘎吱声,就像大自然中冰块裂开的声音,让消费者通过感官听觉感受到酣畅淋漓的冰爽,特别在炎炎夏天,听到这种声音谁不想立刻就来一瓶消暑降火呢?
薯片广告会特别强调嚼薯片时发出的咔吱咔吱声,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让人觉得这个声音倍加亲切,就会觉得这个薯片香脆可口,咔吱声让薯片的脆感通过听觉表现了出来,声音塑造出了薯片的脆感诱惑。因此,洽洽干脆为自己的薯片品牌命名为“咔吱脆”,这个象声词让消费者每呼唤一次品牌名,就对产品诱惑产生一次听觉上的鼓动力。
家乐氏认为谷物食品的松脆度是产品制胜的关键,为了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脆感体验,他们雇用了一个丹麦的实验室,专门制作早餐麦片在齿间嚼动时被粉碎的“嘎吱声”,家乐氏甚至为这个声音申请了专利和商标,在电视广告中,清脆的咀嚼声成为家乐氏最大的卖点,消费者听到这种“嘎吱声”,耳朵就会告诉他们家乐氏的松脆麦片来了。
南方黑芝麻糊塑造出了传统工艺、味道纯正的产品价值,很好地运用了符号性的声音。“黑芝麻糊~诶!”南方黑芝麻糊的吆喝声传到消费者耳朵里,唤起了大众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的东西,让人觉得纯正、地道和美好,南方黑芝麻糊的这一吆喝声,让消费者的感官听觉上为其带来了正宗、地道的体验。
注重场景体验的产品,更倚重声音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听觉体验。“维多利亚的秘密”在店铺里播放古典乐,创造出独特的气氛,让顾客体验“高贵”。而星巴克的“第三生活空间”,店内永远播放爵士乐、美国乡村音乐或钢琴独奏等音乐,夹杂着研磨咖啡豆的机器运转声,通过听觉的感官体验给顾客营造出星巴克专属的轻松、惬意空间。
尽管不是所有的产品价值都能通过声音产生听觉体验,但听觉体验确实是感知产品价值、建立品牌印象的重要手段。英特尔处理器内置在电脑主机箱中,几乎没有人看到过它的芯片产品,但一听到“pang\pang\pang\pang”节奏简短而明快的音乐声,立刻就让人知道这就是英特尔处理器,声音让看不见的产品变得形象又生动。
所以,尽量为产品价值和品牌建立独特的声音符号,让它们通过消费者的感官听觉深入到心里并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