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是与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即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357—385年在位,谥宣昭帝,庙号世祖)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作为十六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苻坚在当时众多的“五胡”首领中,的确称得出类拔萃。公元357年六月,苻坚发动政变,杀掉暴君苻生,自称大秦天王,从此开始了前秦的辉煌历史。
苻坚所以能够成为众多少数民族领袖中的佼佼者,与他重用汉人地主政治家王猛,进行带有汉化性质的政治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县即今山东昌乐以西人,后移居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仕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出身寒门,早年曾以贩卖畚箕为生。出身的贫寒,并没有让王猛丧失经营天下的远大志向,史书记载王猛“博学好兵书”,为人“气度雄远”,鉴于世局的混乱,曾一度隐居于华阴山。
不过,“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王猛隐居只是为了等待时机。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兵至灞上,王猛披着粗糙的破衣去见桓温。见到桓温之后,王猛一面旁若无人地摸着身上的虱子,一面与桓温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事。后来,桓温举兵南撤,邀请王猛和他一道南下,但是王猛拒绝了。王猛之所以回绝桓温的邀请,大概是看到东晋门阀政治的背景,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因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由高级士族把持的东晋门阀制度下,寒门才俊很难有出头之日。
史实证明,王猛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不久之后,苻坚就找到了王猛,二人“一见若平生,语及兴废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意思就是说,苻坚找到王猛,就好像从前刘备找到了诸葛亮一样。果然不久,苻坚就在王猛的策划下,发动政变,杀掉暴君苻生。苻坚登位以后,随即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始平令,不久之后接连升官,“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就是说王猛在一年内连着升了五次官,当时他只有36岁。
王猛权力地位超乎寻常的升迁,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特别是那些氐族的皇室亲戚、元老旧臣,更是一再对他进行诋毁。苻坚对他们进行了惩罚,并将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二人免职,以儆效尤。苻坚还明确向群臣宣布:王猛有管仲、郑子产那样的大才,我治理国家必须倚重他。在攻灭前燕之后,王猛又被任命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军国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
当然,王猛也没有辜负苻坚的信任和重托。他在辅政期间尽心尽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君主权威为核心,对前秦政治进行了整饬,从而使得前秦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仅直接让苻坚切实地感觉到“始知天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也使得前秦政权能够大规模地征发人力,在关中地区大修水利、广开农田,几年之后关中地区就“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前秦国库得到极大的充实,这就为前秦统一北方的军事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
总之,从359年王猛执政,到375年王猛病死,前秦在短短的16年间,即达到了一时极盛。对于王猛辅佐苻坚治理前秦的功绩,史书有很高的评价:“(王)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有了政治清明、经济实力雄厚为基础,前秦先后征服了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据历史记载:
360年三月,匈奴刘卫辰派遣使者向前秦归降;十月,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弈干率众数万降于前秦。
365年七月,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刘卫辰率兵攻击前秦杏城(今陕西黄陵),八月,苻坚击降曹毂、俘刘卫辰,徙其豪杰六千余户于长安;九月,苻坚亲自到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巡视安抚诸胡。
367年四月,王猛大破前凉,据有枹罕(今甘肃临夏)。
370年十一月,王猛领兵攻灭前燕,苻坚亲率十万大军赴邺,俘燕王慕容暐。
371年四月,前秦攻灭仇池氐杨氏;同月,王猛领兵击败前凉,前凉张天锡归降于前秦;五月,吐谷浑王遣使向前秦贡献称臣;同年,前秦将领王统击败陇西鲜卑乞伏司繁及其部落五万余众。
373年冬,前秦攻取东晋梁(今陕西南部、汉水上游)、益(今四川、陕西南部,云南、贵州各一部)二州,长江上游落入前秦之手。
376年八月,前秦攻灭前凉,完成北方统一。
正是在完成北方统一的基础上,苻坚才会进一步产生南征消灭东晋、实现全国统一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