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通书·陋第三十四》
我们学习的人间正道,包括《论语》里面的道理、四书五经、佛法、道学,这些都是圣人之道。“入乎耳”,就是接受了,听到耳朵里面去了,还要“存乎心”,要放到心上,随时都要拿出来温习一下。就像前面我们讲到的“乾损益动”一样,要“君子乾乾,不息于诚”,随时心里都要挂着这个事情。“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就是要把学习到的这些“圣人之道”蕴藏起来、葆养起来,时间长了,让它慢慢化在自己身上了,就变成我们自己的德行。这些德行从我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体现为圣贤的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如果光是在语言文字上到处宣传吹嘘,说得天花乱坠,而自己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是非常不好的陋习。
这里主要涉及到了儒家所讲的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言辞与德行的关系。孔夫子认为他继承的是周公文武之道,所以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精神是以人文来表现出来的,和前朝都不一样。商代尚质,没有在文化上有所成就。我们现在发掘了大量的商代甲骨文,可以看到没有什么文化上的建树,都只是记录的一些卜辞而已。今天国家有事情要做,烧个乌龟壳看一看吉凶,就记录下来,甲骨文就是这样,没有体现出什么思想文化来。从周文王演《周易》开始,就有了周公文武之道。周朝统一天下后,形成了一整套以礼乐为中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对孔子来说,这对于治理国家社会,安抚世道人心,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所崇尚的朴实无华的内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就会比较粗野。内心有道德,有修养,是我们的质;如果质胜于文,没有一个好的形式表达出来,就会显得很粗朴。如果文胜质呢?形式大过内容,就史——过去的史官,都带有仪式性和礼节性,“文胜质则史”,是说形式超过了内容,那就会流于文饰,就会显得浮夸。孔子认为,必须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不能偏废,才能成为君子。我们看这个“彬”字,是很有意思的,两个树木并立在一起,一同生长,雨露均沾,形式和内容并重,就有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感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心道德充实,修养很高,外在又表现出斯文有礼的仪态,这就是君子的状态。
《论语》里面还有一个记载,说有个叫棘子成的人问孔夫子的学生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一个君子,只要他内心的修养达到了就很好了,还注重那么多形式做什么呢?子贡回答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回答道,孔夫子都说了啊,人的嘴巴是很快的,就算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跑不过一个人的舌头。所以就算是君子,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辞问题。文和质应该是相通的,内容和形式也要统一才好。他在后面还打了一个比喻,老虎豹子的皮毛非常华丽,但如果把表面的毛刮掉,只剩下皮革,那么虎豹的皮和羊皮狗皮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文”就是虎豹身上的花纹,“质”就是皮革,花纹都去掉了,皮革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道德修养或者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修养的人和没有修养的人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这样的话,要想传播和提倡优秀的文化,要想更大范围地提倡仁义道德修养,就是不可能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周敦颐先生在这一章里的说法。“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他在这里批评了用优美的辞藻、华丽的句子来表达圣人之道,好像并没有像孔夫子所提倡的那样“文质彬彬”,而是偏重于以质胜文。实际上,这并不是他有悖于孔夫子的原意,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周敦颐所处的北宋,毕竟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很不一样了。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时期,宋代的文学艺术非常发达,宋词之华美多姿也是名垂青史的。还有,宋代的文学家、艺术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整个社会,从皇帝到老百姓,大家都能够出口成章,文学水平非常高,琴棋书画也样样都行。在这个时候,整个时代就处于“文胜于质”的状态,所以周敦颐先生在这里是针砭时弊,力批以文辞取胜的人,大力倡导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也是宋代时节因缘所造成的,并非是注重文辞就一无是处,起码从《周子通书》、《太极图说》,以及被选入中学课本的《爱莲说》来看,周敦颐本人的文学修养就是极高的。
如果放在今天,时节因缘又发生了变化,肯定状况又不一样了。我们好好思索一下当代的状况,文化传统究竟哪里还有?全民素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这个问题认真想一想,还真有点斯文扫地的感觉!看看现在的文学艺术,看看当代人的文化修养,看看目前社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要说跟唐宋时期比,就是跟晚明、跟清代比,都远远地落在后面。现代的中国哪里还有什么文化修养可言!这个时候,还真的就该好好提倡一下“文”。虽然现在的国家领导人都很了不起,对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绝大多数领导人都是学理工科,或是学经济出生的,他们对社会经济这个“质”,的确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是在人文上面,所欠可不止一筹!对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尽管也想努力抓,但总有点挠不到痒处的感觉。温家宝总理在外面讲话时,经常引用一些古诗文句,而且还曾对媒体说,自己退休后要办一所讲传统文化的书院。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流,在人文素质上面确实还很欠缺,还需要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最好、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做不到,先就紧缺的部分进行弥补,也是必要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