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上市公司是如何解决商誉减值问题的

上市公司解决商誉减值问题的手段通常包括以下方式:

(1)资产剥离(包括退货和对外出售)甩脱“烫手山芋”。

2017年4月上市公司吉艾科技披露,拟作价8亿元向安埔胜利原控股股东郭仁祥出售安埔胜利90%股权,标的公司原控股股东拿出8亿元,其中1.86亿元向吉艾科技支付2016年度业绩承诺未达标的补偿款,6.14亿元用于购买标的资产安埔胜利90%股权。这种重组资产“退货模式”使上市公司实现了出售资产“止损”,而且扫除了继续拖累上市公司业绩的地雷,对上市公司有利。

虽然本次出售安埔胜利的实际价格为6.14亿元,比起当初上市公司买入价格低了一些。但是基于标的资产的现实状况,这种处置模式还算是一种较好的处置模式。这个模式基于上市公司与卖方股东的合作基础,双方有利益平衡的机制。

(2)更改业绩补偿方案(目前已经加强了限制,如重组方不能更改方案)。

通常是将业绩承诺期内每个年度单独测算和补偿改为三个或五个年度届满时一次性测算和补偿,或是将现金补偿改为股份补偿等。

(3)并购时更加慎重。

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缺乏增长动力时,不应盲目搞跨界并购,不宜追捧热门概念导致资产标的高溢价,并最终形成高额商誉;在并购完成后,经营业绩不应过度依赖并购对象,否则在被收购方业绩大变脸后,将面对商誉减值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