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战略的内涵与外延

简单地说,平台战略反映了平台领导或平台倡导者为市场竞争定位而做出的一系列综合性选择,这是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战略定义(Hambrick & Frederickson, 2001)1174。

美国管理学家帕克和范•阿尔斯汀(Parker and Van Alstyne,2016)1175认为,平台战略是对一个网络化业务平台的召集、鼓动或调动,以便在给定的市场中进行扩展和运营。而业务平台(business platform)是规则和基础设施的连接点,它们促进了平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活动。由于平台的基本功能是为买卖双方或多方提供作为互补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模块,因而平台战略必须对用户与应用程序和互补品供应商进行匹配,后者使用系统资源直接进行交易,通常会受到网络规模和网络效应的影响。

按照美国著名权变组织理论家詹姆斯•汤普森(Thompson,1967)1176的长程连接技术、密集技术、中介技术的分类(typology of long-linked, intensive, and mediating technologies)的价值配置分析理论(the value configuration analysis),在工业经济时代厂商组织价值创造主要有三种模式:美国战略理论家迈克尔•波特(Porter,1985)1177的价值链(value chain)经营模式;挪威管理学家斯塔贝尔和菲耶尔斯塔(Stabell and Fjeldstad,1998)1178的价值商店(value shop)经营模式与价值网(value network)经营模式。

波特(Porter,1985)1179的“价值创造理论”认为,厂商是顾客价值(customer’s value)的主要创造者,厂商通过一连串价值活动组合,单方面创造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给顾客。因此,波特提出了考察厂商竞争优势并寻求改善厂商组织素质的基本工具——价值链(value chain)。他将厂商价值活动区分为“基本活动”与“支援活动”两部分,其中基本活动是指对最终商品有贡献的部分,如厂商组织的原材料进货、制造、产成品出货、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供销”环节;支援活动则是间接性的辅助活动,对于厂商组织的价值创造有很大的帮助,如厂商组织的基本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财务活动等。应当指出,波特的“价值创造理论”是一种经典的价值链线性思维模式。

斯塔贝尔和菲耶尔斯塔(Stabell and Fjeldstad,1998)1180进一步发展了“价值创造理论”,他们提出了价值商店(value shop)与价值网(value network)两种价值创造的经营模式。相对于价值链通过生产端(供给端)一连串投入来创造价值,价值商店指的是经由解决特定顾客问题来为顾客创造价值,因而这种价值创造模式也称为“顾客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而价值网的经营战略则是靠中介技术来连结上下游厂商和顾客,促进顾客的交换为顾客创造价值。

我们认为,从平台价值创造模式看,大多数平台经营模式可以称为网上价值商店模式(network value shop model)。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型企业依靠互联网中介技术将无限多的B端的厂商和C端的顾客聚合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这种网上价值商店来解决特定的顾客需求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而B端的厂商是利用密集技术生产产品的提供者。网上价值商店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高度集中,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特性。通过平台经营,可以克服更强的网络效应、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和多宿主成本(multi-homing costs)给市场集中带来的巨大压力。平台经营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市场上独有的外部性(externality)、战略弹性(strategic flexibility)、多宿主性(multi-homing)、长尾(the long tail)、价格杠杆效应(leverage effect on price-making)、协同创新效应(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ffect)等特征(Cusumano & Gawer,2001;1181Cusumano,2011)1182,来为平台型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在平台经营市场上竞争的平台型企业需要更清晰的指导方针来制定平台经营战略,以利用平台经营特有的属性。

在众多学者看来,平台战略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战略,而是一个统称,在里面包含了许多的平台战略类型。美国管理学家帕克和范•阿尔斯汀(Parker and Van Alstyne,2016)1183认为,平台战略包括启动战略(launch strategy)、开放战略(open strategy)、治理战略(governance strategy)和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美国南加州大学朱峰教授和哈佛大学马科•伊安希帝(Zhu & 伊安西蒂(Zhu & Iansiti,2009)1184在分析平台的网络效应和利益分析时,提出来绑定和利益分析等多个平台战略。中国社科院学者张小宁(2004)1185按时间把平台战略分为进入期、构建期、包围期和创新期,并分别定义为平台进入战略、平台构建战略、平台包围战略和平台创新战略。平台进入战略主要是指企业需要打破壁垒进入市场就需要提出革命性的功能与服务。平台构建战略主要是指维持和建立双边网络,形成网络效应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平台包围战略主要是平台提供者进入新的市场,通过平台绑定的方式分享用户资源利用原有平台的网络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方式呈现出以“平台”为中心的特征,系统成员利用技术平台、工具平台或服务平台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其中,模块化创新是产品创新平台的主要方式,即把产品分解成多个模块,通过对模块的创新以达到实现产品创新的目的。

我们认为,所谓的平台战略是平台领导或平台倡导者对将要构建的平台进行分类与业务模式选择、平台竞争的主要策略与表现形式、平台启动、平台发展、平台布局等所进行的全局性筹划或谋划,包括启动战略、开放战略、治理战略、竞争战略、平台的资源配置与资源组合战略、平台改变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战略、平台的场景战略等。平台战略涉及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垄断情况,平台在市场结构的作用(市场定位),交易结构和交易合约设计与交易成本的确定,需要对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机制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商业模式设计的建议。

把平台作为战略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汽车业(刘家明,2016)1186。德国汽车厂商运用平台促成了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有效合作,最终使德国汽车产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就互联网时代而言,平台战略就是通过吸引不同群体进入平台以组建平台生态系统。然后通过各方群体在平台上开展的互动合作,来发挥整体网络效应,从而实现共赢。平台战略更提倡平行开放的互动,而非封闭垂直的控制(弗里德曼,2006)1187。这种思想也促使厂商组织从价值链向价值网发展(Bovet and Marha, 2000)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