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详解类引】
上文讲治气,治气针对三军而言;这句讲治心,治心针对将帅而言。
治气,是避其锋芒,击其衰竭。
治心则要以己之严整,对付敌之混乱,以己之镇静,对付敌之轻燥,其本质就是我之将帅能够沉着、冷静对敌,面对战场环境的变化,心不乱。
郑友贤说:“三军主于斗,将军主于谋;斗者乘于气,谋者运于心。夫鼓作斗争,不顾万死者,气使之也。深思远虑,以应万变者,心生之也。气夺,则怯于斗;心夺则乱于谋;下者不能斗,上者不能谋,敌人上下怯乱,则吾一举而乘之矣。”
可见,治心的关键是是针对将帅,领导先乱则不能谋,士卒则会乱而不能斗,领导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士气。
梅尧臣注解说:“镇静待敌,众心则宁。”这很重要,将帅静,则士卒宁,就能够冷静处置突发事件,以严整的队形、统一的行动对敌。
前文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夺将帅的心,整个部队就败了,不能冷静待敌,情绪变动,压力下、慌乱中的错误决策,都可以让损失整个部队。
杜牧注解说:“司马法:‘心本固。’言料敌制胜,本心已定,但当调治之,使安静坚固,不为事挠,不为利惑,侯敌之乱,伺敌之哗,则出兵攻之矣。”
心本固,是关键。
治心就是要掌握军心,军心一乱,军心一散,就败了。
怎么掌握军心呢?
杜牧讲了,料敌制胜,本心已定。
心定了,才能静,才能遇事冷静处置。我就熟知的“每临大事有静气”,面对大事不冲动,不慌乱,这是将帅的一个基本素质。
何氏注说:“夫将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连百万之众,对虎狼之敌,利害之相杂,胜负之分揉,权智之变,而措置于胸臆之中,非其中廓然,方寸不乱,岂能应变而不穷,处事而不迷,卒然与大事而不惊,案然接万物而不惑?吾之治足以待乱,吾之静足以待哗,前有百万之敌,而吾视之,则遇小寇。”
他说作为一个将领,作为一个领导,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你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百万之众的生死,关系着千万财富,所以,你不能因为情绪,不能因为压力而轻率决策,不能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而乱了方寸,要做到应变而不穷,处事而不迷,卒然与大事而不惊,案然接万物而不惑。
长平之战前半段,秦军左庶长王齕带兵,他急于立功,一味的推动大军前进,老将廉颇设置了层层阻击的方式,预计三个月王齕大军才能到达长平城下,可是王齕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到达了长平城下,但秦军在这过程中损失十万精兵,这就是快速推进的代价,就是将帅心不定的代价。
近几年,经济下行及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冲击,让很多企业感到迷茫,老板焦虑,不知自己的企业该如何应对,该怎么去适应,于是开始频繁出招,老板焦虑的去参加各种培训,各种聚会,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而两年之后,发现原来自己担心的很多都是泡沫,一个虚幻的东西都慢慢消失了,而这两年的焦虑,让荒废了基本功的练习,很多基础的事都没有认真的做。
这就是“本心未定”。定本心,重要的是定目标,定使命,最近读战国史,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无论国君能力如何,但他们都沿着一个目标努力,就是“统一天下”,以前一直比较迷惑,它为什么如此坚定,后来发现,这是咨询顾问商鞅为它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使命,每个国君,又从实现这个目标的角度,确定基于当时资源、环境的国策,于是,有了秦国的不断强大,而其他国家的不断衰落,山东六国都是“本心未定”。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是目标,张居正注解是说,知止就像回家,先要知道家在哪。有了目标,关键是定下来,只有定下来,只有本心已定,才能不受诱惑,才能不受利诱。
战场上,会有面对敌人很多诱惑,他给你小利,为了调动你,为了让你暴露虚实,他攻你所必救,也是为了调动你,为了让你分兵。
只有目标确定,又有定力,然后才能静下来,冷静的思考敌人行动的目的,冷静思考自己的应对措施,冷静的思考出路,这样才不会焦虑,不焦虑就不会频繁有动作,动作越少,错误越少。就像高台跳水一样,动作越少越安全。
何氏注解中,还提到了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某天夜里,军中突然出现士兵惊慌喧哗的突发情况,这时候他正躺在床上睡觉,他起来听了一下,又躺下继续睡觉,时间不长,这种慌乱就消失了。
那么,怎么“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呢?
陈皞注解说:“政令不一,赏罚不明,谓之乱;旌旗错杂,行伍轻嚣,谓之哗。审敌如是,则出攻之。”
政令一也,赏罚分明,纪律严明,就不会乱,就能够形成严整的队形,严肃的秩序;旌旗不乱、行动有序,就不会躁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