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卓越现场的特征

尽管存在地域、文化、行业、产品及企业自身等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放眼世界一流老牌企业,仍然可以梳理出卓越现场的一些共同特征,具体可参考图4.2。

图4.2 卓越现场的共性构成要素

(一)卓越的现场工作者

作业员、检验员、物料员、生产班组长,以及围绕一线生产作业的IE、PE、ME、QE等都是本书界定的现场工作者。现场工作者是现场制造的主宰,现场工作者的水准直接反映了现场制造的水准。因此,卓越的现场工作者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 知道企业的使命、愿景。

●​ 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 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程序和规章制度。

●​ 理解企业的方针、政策(如质量、环保、健康安全体系的方针、政策等)。

●​ 明白本部门的职能和目标。

●​ 牢记自己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

●​ 懂得如何为公司、部门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做出贡献。

●​ 注重礼仪(如正确应用和常用:拜托了、欢迎指导、早上好、谢谢、失礼啦、对不起、‘是,好的’”等)。

●​ 主动帮助同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制止同事的不良言行(如违规作业等)。

●​ 主动、积极学习(与岗位需求及公司确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吻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 一专多能,能够随时胜任至少两个以上的不同岗位(符合对应岗位的任职资格条件)。

●​ 热情、乐观,保持活力并充满干劲。

●​ 针对上司的询问、指令等,能够快速回答(Quick answer)、快速行动(Quick action)、快速回报(Quick reply)。

●​ 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参与改善。

●​ 对待问题必须保持现场、现物、现实的工作姿态,解决问题必须遵守原则(如5Why、5W2H),探寻问题产生背后的原理。

从上述15点的归纳中可以看出,一名卓越的现场工作者一定是一名具备良好素养的职业化工作者。图4.3所示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场工作者的职业化程度。

图4.3 某电器企业生产线班前会场景

从图4.3的场景中可以看出,现场工作者整洁的着装、干练的风姿和饱满的工作状态,这些训练有素的现场职业化工作者更像是一支战斗于生产一线的“精英军团”,这样的“精英军团”在世界一流老牌企业里很常见。

在一些注重现场工作者培养的企业里,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多能工和技术员等往往还担当着接待外宾客户的重要工作。在他们面对经验、技术和学识都远比自己丰富的客人时,企业一般只是提供翻译服务,而这些训练有素的现场工作者往往可以精准、从容地面对客人有关自身工作范围内任何询问的讲解和应答。

(二)卓越的作业环境

环境之于现场远不止是关乎安全、效率、质量及成本等的管理,“人造环境、环境育人”对于现场同样适用,因此卓越的作业环境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 现场的设计和资源配置合理、适宜、充分,体现了对所有工作者的尊重和关爱。

●​ 整洁、干净、明亮,温湿度适宜,无异味、粉尘等。

●​ 大小区域及其功能明确、走道通畅等。

●​ 物(设备、工装夹具、作业台、物料、产品、搬动工具等)的定置、定物、定量及先进先出管理(FIFO)。

●​ 现场工作者专注、忙碌,但有条不紊。

图4.4 某家具企业木制零部件打磨作业环境

(三)卓越的生产设备

机器、工装夹具、流水线等是现场制造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设备。卓越的生产设备当然包括其先进程度,但这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因为现场制造所需设备的先进程度与每个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投资能力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所谓卓越的生产设备,是指企业现有设备的状态,那种历久弥新、仍然具备极高出厂性能和应用价值的设备状态。因此,卓越的生产设备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 一尘不染、锃亮如新,无滴、跑、冒、漏等异常。

●​ 设备功能完好、状态正常,无部件或机构残缺、损坏、老化等问题。

●​ 无设备因素导致的不良品产出。

●​ 新设备的性能开动率不低于95%,老旧设备的性能开动率不低于80%。

●​ 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长。

●​ 时间开动率不低于95%(无生产任务安排除外)。

●​ 安全、简便,易操作、易维护保养、易切换。

●​ 通用化程度高。

●​ 能耗低、污染小。

(四)卓越的生产线管理

“事事有管理,人人都管事”可以视为卓越现场管理的总括特征,但需正确理解:

●​ 哪些是现场工作者要管理的“事”?

●​ 什么样的“事”、在什么时候、由谁管?

●​ 衡量这些“事”好坏、对错的标准及依据是什么?

●​ 管这些“事”的途径、方法及措施是什么?

●​ 和生产线状态是否可视化?(一目了然的生产线)

卓越企业与一般制造型企业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回答上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将企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诉求高度精准地分解于现场制造的日常管理中。如图4.5所示。

图4.5 某企业汽车电源生产线管理

(五)卓越的制造业绩

没有卓越的制造业绩,一定不是卓越的制造现场,没有卓越的制造现场、卓越的现场制造业绩也一定难以为继。因此,现场制造业绩卓越与否可以通过如下标准的达成度予以衡量:

●​ 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否为零起?

●​ 职业病的发生是否为零?

●​ 生产任务是否100%准时完成?

●​ 各工序的产出品是否100%合格?

●​ 工序库存是否为零?

●​ 材料损耗是否为零?

●​ 设备综合效率是否达到100%?

●​ 现场工作者的人为工作失误是否为零?

●​ 单位时间内的人均产出是否达到或领先行业水平?

●​ 现场工作者一专多能的培养周期是否达到或领先行业水平?

●​ 现场工作者对自己岗位工作的满意度、自豪感是否达成或领先行业水平?

前面通过现场工作者、生产设备、作业环境、产线管理、制造业绩五个方面为一般制造型企业描绘了一套对标卓越企业卓越现场制造的标准,经营决策者们可以依此进行本企业制造现场的不断升级、改造,最终形成本企业独具竞争力的现场制造。

话虽如此,但面对当下浩瀚的管理理念与工具,企业决策者们该如何切入呢?依据世界各卓越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5S、设备自主保全的有序、扎实推进,企业在卓越现场的建设上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