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重点改善推进

改善1:合理的交期确定。

×企业的瓶颈工序是印刷工序,其印刷车间有N台大型印刷设备,每天投资都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设备按照印刷能力可分为6色、8色、10色、12色印刷机。其中12色印刷机可以同时进行2批6色产品生产。此外,不同的设备精度还有一定差异,高端的产品只能在指定设备生产。×企业有数千种产品,改善前并没有在系统中进行产品-工艺设备路线划分,订单交期评审全依靠主计划员的经验来决定,不透明,销售部意见很大。

笔者首先提出需要将每种产品都设定标准工艺路线,预设在某个机台上。

×公司主计划员最初认为这种方式不可行,其认为客户的需求是波动的,即时将产品预先设置在某个机台上,订单变化了,还需要不停调整工艺路线,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笔者指出×公司当前的做法是将A类产品固定机台生产,然后B类、C类产品根据需求随机安排在不同设备组上生产。这种做法将 产品-机台分配管理流程复杂化。而且不利于工人熟练作业。BC种类多,产量低。工人没吃透产品,会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 笔者坚持要将所有B类、C类产品预先固化在印刷机台上。然后选择几个A类产品作为“平衡器”,用于调整需求波动时设备产能匹配。事实上,调整几款A类产品就可以平衡需求。这样做可以大幅度降低计划的复杂度和现场管理的复杂度。而且,将产品-工艺设备路线固化后,可以更准确地给出交期预估。例如虽然整体的未交付订单库存天数是5天,但某些机台累计的订单只有2~3天,其他的有7天。如果统一的进行交期评估,就会带来偏差。

改善后的机台存量天数预测,不同类型的机器存量差异较大,实际上以前的交期承诺是基于平均累计订单数量做出的,有些特殊品种的需要在特定机台上进行,累计的订单天数要远远超过平均数,导致做出不合理的订单承诺。如表14-6所示。

表14-6 存量及预测

机台

存量/万米

预测/万米

存量天

1

290

120

17

2

77

200

6

3

168

66

12

4

33

97

3

5

40

210

4

6

25

96

1.5

7

85

104

9

8

47

160

5

9

19

50

2

未固定

67

100

6

在进行分线能力测算之后,可以明确发现哪些设备超过产能,或者工艺人员进行重新工艺调节来进行产品-设备匹配,或者销售接单时有所侧重。

这个措施极大地提升了订单的承诺交付率。 这种方法从技术上推进比较简单,但要解决工人分配的问题,车间是实行综合计件制,工人都喜欢做A类产品,以往将A类产品固定在不同机台,工人觉得公平相对容易实现。而改进后,可能将A类产品调到其他机台作业,原机台的工人会觉得利益受到损害。这里面就要给出一定小订单的切换补贴。

改善2:降低制造周期。

目前印刷-复合需要3天主要是考虑减少复合切换次数和控制薄膜在制品库存,如果适当增大复合切换次数和薄膜库存这个周期可以控制在3天。

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吹膜车间实施轮次生产计划,以3天为一个周期,将所有的需要的薄膜都生产一遍,这样从印刷到复合的生产周期可以从5天压缩为3天。

后段生产3~4天主要是由于分割/制袋/包装是以人力为主,不同的成品组合情况下,有时局部工序会超人力产能。通过建立按工序的人力需求模型,均衡化复合工序的产出可以降低后段制造周期,一般控制在2天。

这样内部制造周期就压缩为5~6天,再加上5天左右的排单周期,多数的客户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对于客户的紧周期订单,在物资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按照7天的标准期量进行承诺。

改善3:提升印刷设备利用率。

印刷设备是×公司的核心设备,提升了印刷设备产出则能提升公司整体产出。但公司领导经常能看到印刷设备非正常停机。笔者要求项目组做了一次宽放抽样(如表14-7所示),立刻找出了问题点:

​ 项目组采用宽放抽样对机台的状态进行了统计。

​ 项目组在宽放抽样时记录了当时设备的车速。

​ 项目组记录了当班的实际产出。

表14-7宽放抽样

用产量/观测时车速,得到理论计算的有效工时为299分钟,宽放抽样的数据为315分钟,合理的观测误差

可以观测到15:15后,工人完成了当班任务,不继续作业。

这2个产品的切换并不需要更换6个颜色,我们也观测到实际切换时间只有30分钟,但排产时是按照60分钟计算。

可以观测到开班调试时间比规定的标准时间长。

工人提前40分钟就关停了设备,印刷设备的速率是基本确定的,影响效率主要在于设备切换。目前×公司规定切换1个辊子的标准工时是12分钟,两种产品切换。后一种产品是几色,则给出色数×12分钟作为切换标准工时。但实际上,有时候如果前一种产品的第N个辊子的颜色恰好和第二种产品第N个辊子颜色一样,就不用切换了。 但×公司的公司会自己计算标准产量,切换标准工时,当日定额完成后就停止生产。

当日这个例子就是计划部给定的切换时间是60分钟,而实际只要30分钟就可以。

后来项目组给每个产品编了一个颜色序列号编码。然后系统自动对比前后2个产品的序列号,得到实际需要的切换辊子数,按照这个数量给工人计算标准工时。通过这种方法促使了印刷设备的效率提升。

改善4:物料的库存。

原来×公司是根据过往3个月的平均用量设定安全库存。基于月用量设定安全库存存在很大问题,例如一个月用量为2000,每周用量500和隔周用量1000安全库存模式完全不同。要么库存过高,要么出现缺货。笔者辅导他建立了1个滚动8周的周用量表。然后将其中的一些异常值过滤掉。结合供应商的送货周期重新设定了物料的安全库存公式。并且实施了固定间隔周期订货的采购模式。

通过以上4个措施,在制品库存和生产周期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控制在6天的水平,同时提高了印刷机台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