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以义为利

下面,我们看《大学》这部经典最后的结论。请看下面的原文:“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所谓“长国家”,就是指作为一国之长的君主。君主如果一心务财用、一心聚敛财富,只想让国库满满,这样的君主,“必自小人矣”,一定是受到了小人的蛊惑,大臣里面一定有只顾自己利益的小人。为什么下这样的结论呢?前面讲了“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一个大家族、大贵族都不去豢养一心只盯在钱财上的家臣,何况国家呢?国家如果不把道义放在首位,不以道义为根本目标,只是一心逐利的话,反而是危险的。

远的不说,我们看伊拉克这些年为什么这么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拉克太富裕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让这个国家成为海湾地区的头号强国。然而,由于国家领导人好大喜功,心理欲望急剧膨胀,想在阿拉伯世界称王称霸,梦想恢复古代阿拉伯帝国的赫赫威风,结果激起了众怒。现在伊拉克是什么状况?还处于战火之中,老百姓成天提心吊胆,动不动就有人肉炸弹冒出来,整个国家一塌糊涂,连萨达姆本人也被送上了绞刑架。这就是现成的例子,最高领导人不从道义出发,只想去占有、去获利、去追逐权势,最终落得个这般下场。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朝、唐朝,还是宋朝、明朝,国家由盛转衰的那个节点,往往都是国家经济最发达、最有钱的时候,社会就是在这种歌舞升平之中埋下了衰败的种子。阳极而阴,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结果,是天理使然。

社会和人是一样的。怎样做人才有价值?一个人有了基本的财物,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物质需求也就基本够用了。那么,人的幸福感到底来自哪里?一个人如果以占有钱财为目的,他的钱越多,反而越缺少安全感,成天惶恐不安,晚上出门都怕被人打一闷棍,孩子上学都怕被人绑架勒索,这样的人生一点都不幸福。一个人有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以后,幸福感就跟财富的关系不大了,因为人是以心安为福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政权比较稳固,财政收入能够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幸福就是社会的和谐。这不是靠钱能换得来的。怎样建设安定和谐的国家?据《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庶矣哉!”卫国的人口好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够多了,那还要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还要做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按照儒家的精神,就是要把道义放在首位,使百姓生活富裕,然后,革新民众,实施教化,使百姓能够“明明德”。

“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如果纯粹只去“务财用”,那就是小人行径,国家就会灾害不断。所以,国家的领导者,他“虽有善者”,想通过财税政策发展经济,聚敛财富,让国家富强,但是,如果他没有坚守道义,最终的结果仍是“亦无如之何矣”,往往是适得其反。“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就是国家不能以利为利,而要以义为利的原因。

我们对《大学》这部经典的学习,到此暂时告一段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