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见”——战略思维方式中思维定势的“定理”和“公式”。前面说过,从认识论来说,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在人们思维活动展开前先在的意识状态和准备状态.表明了思维活动展开前的心理活动趋势。离开了思维定势,人们的任何现实思维活动都是无法想象的。为了将“思维定式”与“战略思维”结合起来,下面在讨论每种思维定式时,都会通过举例的方式与战略思考融合,并由此呈现战略思维定式的魅力。
《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
下面,通过案例说明“远见”思维方式在战略思考中的体现。
西门子公司使用“未来之窗”作为战略规划,利用“未来之窗”西门子公司系统分析预测未来十年社会在信息与通信、能源、自动化与控制、交通、医疗、服务六大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远景规划”展望“大趋势”的同时发现新的商业契机以便调整和改进当前的部署。西门子在制定战略时最重视的是“大趋势”,得出数字化、全球化、城市化、人口变化和气候变化的结论,并以这些大趋势为基础进行战略思考以及业务布局。基于这一远见卓识,西门子业务组合进行了不断更替,战略重点领域以外的业务逐渐被卖掉。到2010年,工业、能源以及健康以外的其他产业占比只有6%(部分出售业务,商标名称依然使用“西门子”)。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之窗”也是优化西门子公司研发战略的有效工具之一。
另一个案例是华为云业务的战略思考,这和西门子业务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2017年,华为正式进军公有云市场,尽管比亚马逊、阿里等进入的时间晚,但是几年时间华为云就在国内市场上跻身前三(全球云计算前五大厂商分别是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和华为)。以通讯设备起家、进而进入企业、消费领域的华为,为什么要进入云计算领域?要知道在《华为基本法》中就有一条“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在2.3.2节市场洞察中,我们强调了“价值转移”概念(读者不妨回顾2002年IBM出售PC事业部给联想集团,从中体会IT产业的价值转移方向)。云计算也是类似的产业演变规律,正如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回答华为为何要进入公有云市场:云计算将会像过去十年IP技术改变电信网络一样来改变IT行业。
此外,在本书2.3.2中曾经指出,愿景使命、发展预期与冒险倾向为战略机会识别提供“过滤器”,其中愿景、使命是主要的过滤器。进行“过滤”之后,最终形成战略机会图谱,为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等提供重要输入。战略思维方式犹如一个“过滤器”,对外部的事物、信息进行筛选,将与认识目的相一致、主体的认知能力能够处理的信息保留下来:在市场洞察环节必然会识别出大量“机会”,而这些机会很多是以陷阱的面目出现的;特别是当机会与公司长远愿景无关,何必关注它们?这种无须任何模型、工具,仅仅是战略思维方式的应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