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目标:让患者能够舒适放松,对医生的接诊治疗有所期待。
执行人:前台护士。
就诊前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就诊前流程
(一)迎宾接待
患者带着病痛进入门诊这个陌生的环境,内心是局促不安的,此时如果我们前台能够贴心地上前迎接,患者就会感觉得到了关注,患者内心的无助不安就会得到舒缓。对于前台护士,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着装形象和礼仪规范;另一方面要关注服务细节,假如前台有两人,其中一人站在外面,看到有患者来时及时帮患者开门,遇到年老不便的患者上前搀扶,雨雪天气帮患者放雨具等;当患者距离前台1.5~2米时,前台起立迎接,面带微笑与患者有眼神交流,声音自信亲切,“您好,××口腔全体专家竭诚为您服务”。通过迎宾接待环节给患者建立良好专业的第一印象,使患者内心的焦虑可以得到缓解。
(二)引领挂号登记,了解主诉需求
患者来就诊,内心是急躁的,什么时候可以治疗?该怎么治疗?能够尽快消除病痛是他最关注的,此时需要尽快引导患者到前台登记,了解患者的主诉需求,患者诉说的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表达空间,满足患者的倾诉欲,认真倾听并给予情感安抚。前台虽然不要求像医生那样精通专业技术,但也要在前期有一定的培训,必须了解口腔基础知识,熟悉牙齿的构造、病症的分类表现、成因及基本的治疗方法。前台与患者沟通时,要对病症和轻重缓急进行分辨,清晰地解答患者的疑问。登记资料卡时,患者的焦躁情绪可能会使他没有耐心,那么我们需要视情况帮助患者填写资料卡,通过一些技巧像正常沟通一样了解患者的信息,比如“从您家到这边交通方便吗?您身份证上的地址和现在的实际居住地一致吗”;询问2~3个问题之后有一个缓冲的环节,避免让患者有压迫感,比如“您别太担心,我了解一下您的基本情况,这样医生就可以快速帮您诊断治疗了”,要让患者知道为什么要填写这些信息,感觉医护人员是为自己好,而不是有个人隐私被暴露的感觉。
(三)分诊
患者都想让最专业、最负责的医生为自己治疗,前台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轻重缓急进行分诊,核心要让患者知道给他推荐的医生是最能够治疗他的病痛、帮他解决问题的。前台要熟悉门诊的项目分类,能够给患者介绍清楚项目的特色及门诊医生的专业擅长等。如果门诊都是全科医生,在塑造医生的专业时要体现医生是一专多能的,既体现针对患者病症的强项,又不失其他方面的专业。不能单纯强调医生在某一方面是强项,比如“张医生是种植牙的专家”,假如后续医生给患者检查发现其他要治疗的问题,患者就会想这位医生在这方面不擅长,是不是可以换个更专业的医生治疗?所以,在分诊环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患者相信在这里有位医生专家能够帮自己解决问题,打消患者内心的疑虑。
(四)候诊服务
引领患者候诊时,患者也是忐忑不安的,要等多长时间?会不会很疼?要花多少钱治疗?所以,前台在引领时要尽量给患者安排一个比较安静舒适的空间。假如有很多人候诊,要尽量安排患者与患者之间有一个间隔,这样患者就会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心的紧张不安就会渐渐平静下来,然后给患者倒一杯水,并给予患者情感安抚,告诉患者等待的时间 “您在这边休息一下,王医生给现在这位患者治疗完马上就会给您治疗,需要5~10分钟,王医生人很好,您就放心吧”,从而舒缓患者焦虑的心理。
(五)患者信息传递
我在很多门诊都见过一种现象:到前台登记时被问牙怎么了、疼多久了等;拍片,再被问一次;如果有咨询师,被咨询师再问一次;进入诊室医生再问一次。患者会不会崩溃?如果是牙齿疼痛的患者就更焦躁了,引发冲突都是可能的;如果是来咨询正畸等项目的患者,对这件事的热情在对第一个人详细倾诉时就被消磨殆尽了,再也不想多说话了,所以见到医生时,所有的不满情绪都会发泄在医生身上,医生还怎么往下进行。我们应该做好患者信息的传递,可以用纸质的方式传递,也可以在软件系统里传递,让需要了解患者信息的每一个环节,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患者的信息,这样医生见到患者的时候很多信息都已经知道了,可以见到患者直接讲:“这颗牙疼了三天了?真能忍呀,快,我来看看!”患者会感觉医生既有亲和力又有点幽默,距离就拉近了。
(六)引领患者进入诊室
当患者没见到医生时,其他人对医生的态度会影响患者对医生的评判,即使患者当时不会做出特别大的反应,但是潜意识里会贬低对医生的评价,认为医生是不专业的,不能够帮自己治好病。前台引领患者进入诊室时除了要符合引领的礼仪规范,还要体现对医生的尊敬或者崇拜,比如“王医生前段时间刚参加完口腔行业专题研讨会议,他是我们院里的红人,很多患者都是他的粉丝,给他送锦旗,他每天都很忙”,不用夸张,把医生的优势用其他人的例证辅助验证,或者从侧面衬托医生的专业高度。当患者感受到前台的态度后就会认为这位医生特别厉害,觉得很幸运能够遇到这样的医生,也会非常期待医生的接诊。进诊室前轻轻地敲门,医助上前接待并告知医生马上过来,前台要给医助简单介绍患者,然后转向患者“张姐,这是王医生的助理李护,您就放心在这里治疗,有什么问题尽管告诉她,我先出去了”,让患者感觉前台和医护间的工作交接周全,提升患者内心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