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法经常在家,怎么办

有很多专家都发出过类似的呼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一些意志品质的养成角度,作为父母都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通过一些游戏、阅读、玩耍等深度参与的亲子活动,逐步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纯粹理想的状态来看,这样的建议无疑是合适的,也极有道理。

问题在于,很多家长估计和我一样,面对这种建议都会有“身不由己”的无奈和遗憾——毕竟在当下这样一个“坚硬如冰”的社会现实面前,不说那些数以亿万计常年外出务工的家长们,为了生计、为了孩子上学需要的开销而奔波劳作,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陪伴”!即便是那些已经跨入中产行列的家长们,恐怕也同样有过“栖栖惶惶”之感。

所以,很多家长谈及陪伴孩子成长这一话题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各种感慨开始,以手足无措结束。如果单从时间这唯一因素考量,这类问题的确会陷入无解的境地。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无视的一些事实是:有些家长即便并没有太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似乎也同样能够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且有效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估计许多家长也和我一样,因为工作性质使然,需要经常出差而不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为此,本人也曾经陷入深深的苦恼和无奈,甚至一度在孩子面前流露过歉疚感。本以为这份歉疚能够弥补一些东西。但活生生的事实恰恰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其实,年幼的孩子并不能够真切体会到你的“为难”,他可能更在意的是“你的确不在身边”!更糟糕的是,你的“歉疚感”恰恰为他的一些无理要求提供了“温柔的土壤”。当我发现这样下去极有可能进入一个恶性的死循环的时候,我开始做出了一些改变。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自身的调整,不但改善了原来那种因为遮遮掩掩而造成的不太好的家庭氛围,反而让孩子与自己有了另外一种方式的亲近感。

说起改变,大概包括以下具体的做法:

第一件事情是,找到机会与孩子交流,并且非常坦诚地告诉他,自己工作的性质和大致内容。

尤其是经常跟他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真切感受,既包括艰辛、劳累的部分,也包括取得成绩而高兴、欣喜的部分。原来以为这些东西孩子根本不懂,但事实上,只要我们愿意告诉孩子,即便他并不是真的很清楚你工作上的事情,但至少他会慢慢相信,你作为家长是在努力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时,不但能得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能够为孩子留下一个正向的、努力工作的形象,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

第二件事情是,每次出差都清楚地告诉他自己的行程,包括出发及返回的时间,中间需要辗转哪些地方。

尤其是返回的时候,我都会尽量安排他可能空闲的时间抵达机场或者火车站,并且要求他和大人一同来接机或接站。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留下“他是家庭成员中非常重要的人”“老爸很想他”之类的良好感受。

第三件事情是,坚持每天与他通电话。

至于电话的内容,我的做法是,基本不提他功课的事情,更多的是要求他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包括是否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否有与小伙伴们嬉戏打闹时发生的趣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觉得你很在乎他、信任他。等这种信任建立起来之后,他的烦恼、他的心思也同样会愿意与你分享,这个时候,家长其实不见得需要向他提供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法,一些简单的鼓励就足够了。

第四件事情是,回到家里的时候,尽量迁就孩子的时间,寻找一些交流的机会。

其中,就餐那段时间是本人特别珍惜的。在可能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只要引导得当,并且就他的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定能够与孩子共同完成一次非常愉快的交流。

当然,除了以上四种已经形成模式的做法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时间和机会,也同样可以跟孩子进行沟通。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陪伴孩子这件事情上,“心”的陪伴远比“身”的陪伴有更大的操作空间,而且也会更有价值、更有效果。

所以,当有一天,我故意提到自己因为出差没办法经常陪伴在他身边而有些不是滋味的时候,他竟然说:“老爸,你的确和很多家长不一样,虽然你不是天天陪着我,但是你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听到孩子这样的反馈,难道还需要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苦恼吗?没有了家长自寻烦恼的“歉疚感”,一定会让自己和孩子更轻松!

有道是:

陪着孩子一起长,天下父母谁不想;

若能事身自然好,须知事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