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再度举枪瞄准下一个“猎物”,独辟新型国际化进击之路
作者 | 段传敏(战略营销观察家)
一直以来,巨大的国内市场一直是众多国内企业的安乐窝,后者对国际化战略持消极甚至拒绝态度;中国制造声誉不佳也成为很多企业不思进取的藉口。但随着中国众多产能的过剩、中国制造声誉的日渐上升,国际化已成为一道必选题。在这方面,李书福的雄才大略值得众多企业家学习,而其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吉利李书福又出手了。这次他瞄准了一个英国的豪华品牌阿斯顿·马丁,想要收购后者19.9%的股份。这一次没有人再像10年前收购沃尔沃那样,怀疑他的想法和实力。
中国的民营企业当中,华为的国际化之路最为彻底,不过前期主要面对的是to B业务。海尔和联想的国际化之路面对的是C端(消费者),看似轰轰烈烈,但脱不开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B端业务更加容易成功。不过,近年来伴随着小米、OPPO、vivo在印度及欧洲市场的成功,情况有了大为改观。

然而,李书福率领的吉利控股却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化进击之路,值得更多的企业家关注和借鉴。
一、目标远大,坚定实施。广为流传的例子是曾是穷小子的他对沃尔沃品牌的执着追求。2001年刚刚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李书福就表达了将沃尔沃揽入旗下的梦想,2007年他经以挂号信的方式表达了对沃尔沃的收购请求,最终奇迹般地在2010年将沃尔沃揽入怀中,真可谓有志者事竟成。另一个例子是2018年2月他对戴姆勒的收购,关键是在之前要约收购被拒绝的情况下实现的。李书福竟然在境外筹资90亿美元,通过二级市场实现近10%的股权收购,成为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
二、治理独特,合作共赢。通过资本方式构建起独特的股东会合作+局部品牌合作+技术与制造平台合作多层次合作共赢的体系。他们不追求对经营的控制,追求的是如何在董事会的治理架构下,协助经营团队将“增长”这道主题做好;他们不强调全面深入的合作,而是架构起多层次的合作共识和合作形式。比如原本戴姆勒对吉利的入股个合作相当抵制,而作为竞品沃尔沃也对此举深感忧虑。在一年以后,在李书福的长袖善舞之下,吉利和戴姆勒将成立公司共同运营smart品牌,据传戴姆勒与沃尔沃的合作也在探讨当中。看来,李书福不但有坚定的合作共赢共识,而且有高超的沟通合作技巧。他极富智慧地将世界知名品牌,在面向未来的竞合格局当中破天荒地携起手来。

2013年前后,笔者曾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操盘团队负责人引荐给方洪波董事长,并给出建议:美的要想实现增长,国际化是必行的一条道路;而并购方式是实现国际化的行之有效的渠道。后来,我看到,从2015年开始,美的先后收购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安川、东芝家电、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以色列高科技企业高创,迅速从一家本土传统家电企业向全球化科技集团转变。
三、全球并购,中国支点。即依托中国大市场,为这些世界品牌赋能,不断协助这些品牌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协助其实现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中国)新兴市场战略。2010年时沃尔沃在华没有一个工厂,到了2019年,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已经拥有1座研发中心、1座设计中心、3家整车厂和1家发动机工厂,中国市场采购占比30%。
在销售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汽车在华销量达161,436辆,同比增长18.2%;这是在全球市场也是有史以来单一市场的最高销量。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再创新高,共售出 705,452 辆,较去年同期增长9.8%,成立93年以来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连续第六年打破全球销量纪录。
四、国际合作,品牌自主。如今的吉利汽车已经不是当年的民营造车小弟,还是有着沃尔沃品牌、技术和制造平台背书的国产汽车品牌。在轿车和SUV界综合实力都很强,旗下的博瑞、博越、帝豪、远景等十多款整车产品已经涵盖了A级、B级、SUV等乘用车范畴,2019年吉利累计销量1,361,560辆,逆势完成预定销售目标,连续三年成自主销冠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品牌老大,在整个吉利控股体系中销量占比62.5%!
一直以来,巨大的国内市场一直是众多国内企业的安乐窝,后者对国际化战略持消极甚至拒绝态度;中国制造声誉不佳也成为很多企业不思进取的藉口。但随着中国众多产能的过剩、中国制造声誉的日渐上升,国际化已成为一道必选题。在这方面,李书福的雄才大略值得众多企业家学习,而其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教练式顾问——业绩倍增之道
段传敏,战略营销专家,横跨企业、专业、媒体三界研究人士,被誉为“实战中的研究派,研究中的实战派”,长期担任喜临门、亚丹生态定制、莱帕克科技等多家企业的战略营销与发展顾问。
倡导“教练式顾问——业绩倍增之道”,通过“定方向,搭班子,找路子,配资源,抓落地”等五步,围绕“定向、执行、整合”三大模块,以成果为导向,协助企业实现业绩高速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