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即认知

在中国营销,品牌是钱海战术,渠道是人海战术。品牌专家苗庆显老师说:“投放量大的广告就是好广告。”

管理专家施炜老师总结大众传播为“大喇叭使劲喊”,有五个特点:

第一,面向未区别的大众顾客,追求传播的广度、范围和到达率。

第二,传播的方式为单向传播,好比登上山顶向下对市场呐喊,属于与顾客的非直接接触。

第三,尽可能控制传播的制高点,既包括媒体,也包括内容和吸引注意力的认知资源。大众传播模式下,传播范围最广、传播效应最强的制高点,是中央电视台及其独播的重大事件/活动。

第四,传播竞争的关键是资源(资金)的投入。投入越大、传播密度(传播压强)越大,传播成功率越大。可以说,高强度传播是塑品牌、实现品牌增值的必要条件。

第五,通过时间上的反复传播和空间上的整合(使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反复得道多助广告信息),营造消费者无处逃遁的信息场,影响和控制接收者的认知。

新营销专家公方刚老师说得更直接,影响品牌有两项因素:广告语和广告费。广告语告诉受众“我是什么”?广告费决定了接受广告语的频次及认知程度。

10年前,某行业头部企业老板说,品牌就是每年花2亿元,让消费者记住一句话,这句话就是Slogan。

品牌大师叶茂中说:“广告不能买半程车票,否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一次,叶茂中与合作方老板聊天,老板吃不准推广费,问叶茂中。叶茂中回答:“把你心里想的数乘以2就可以了。”

花了钱,不一定能够成就品牌。不花钱,很难成就品牌。决定品牌认知的是传播密度,只要做到传播信息“无处不在,无处逃遁”,认知就形成了。

大众媒体的传播密度,可以用下列公式表达:

传播密度=媒体收视率×播放次数

所以,大众传播的媒体投放简单直接。一是媒体收视率,当然以央视和头部上星台为佳;二是投放资金,不同阶段,投放资金有一个下限。比如某企业1986年到央视投放广告,央视广告部的建议的底限是“每天播3遍,连播三个月”,最少100万元。后来,这家企业做到了,也成了当时的头部品牌,这家企业就是曾经的火腿肠龙头企业春都。

IP与传播密度

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公众认知决定于传播密度。密度包括目标受众覆盖率,以及交叉覆盖次数。

广告形成品牌要有密度,内容形成IP同样需要密度。但两者形成密度的逻辑不同。华糖云商副总编梁剑说:“大众传播关键在播,自媒体传播关键在传”。

自媒体是去中心化的,单一自媒体覆盖率有限。一次10万+的覆盖又能如何?但是,因为自媒体的受众也是传播者,一经他们转发,就可以形成一个传播链。这个传播链称为内容裂变。

社会化媒体传播密度公式:

传播密度=传播宽度×裂变速度×传播次数

上述公式提及的三个因素中,自媒体传播宽度和传播次数的本质上是资源投放问题。正如一句话所言:“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那么,影响传播密度真正的关键就是内容的“裂变速度”。自媒体传播经常创造传播奇迹,一次无意中的发文触发公共情绪,内容快速裂变,瞬间引爆全国。

只要用户转发,说明转发者深度了解了所转发的信息。这样的信息,触达一次已经足够。另外,因为转发是在自媒体圈内进行的,有社交关系,所以裂变形成的信息触达,认知强度比广告更高。

IP一夜爆红

品牌起决定作用的是投放资金,IP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裂变。资金投入,即使力量很大,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IP的内容投放,一旦裂变就不可控。因为裂变完全有可能呈指数级增长,最终IP一夜爆红。

一旦IP一夜爆红,就会成为自媒体演绎的话题,以及圈层的社交话题,继续为IP的传播加持。

这就是IP传播的特殊现象: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哑炮,要么引爆。

不少创业企业热衷IP,也是因为IP的引爆完全可以是低成本的,甚至是与资金投放无关的。反而是靠资金投放传播的,因为无裂变能力,反而呈现不温不火状态。

现在很多市场部(品牌部)运营IP比较困难。虽然同为传播,但大众传播与自媒体传播的逻辑不同,绝不是把广告语“说得有趣点”那么简单。

大众传播,无论心理上多么想做到用户导向,但只要是告诉用户“我是什么”,就一定是“试图站在用户立场的厂家思维”。自媒体传播,因为需要用户转发,不站在用户立场是不可能的。

既然决定IP引爆的是内容裂变能力,那么决定内容裂变能力的因素是什么呢?有两项因素:一是IP人设和内容的调性;二是内容持续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