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互联网催生了社会企业

有没有人提到数字产品的制造成本?“哈!”这样回答的人,一定阅读了本书前面的内容。我们之所以强调产品的数字化,就是因为随着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成本急速下降,现在复制和传播数字产品的成本远远低于实体产品,接近于零。这是人类见过的最低的制造成本,不过这种说法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创造数字产品的智慧成本没有被包括在内。每首新歌、每本原创书籍、每部制作精良的电影,都要耗费不菲的智慧成本,虽然传播和复制它们的成本接近为零,但是我们憧憬的新世界绝不应该忽略创造者为它们耗费的心血。我们在前面的内容看到,数字音乐的成功和数字新闻的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给原创者进行价值回馈的重要性。在解决了原创者的利益保护问题之后,数字产品的低成本传播的确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转移。这种价值转移是本篇要讨论的重点。

现在,让我们聚焦于寻找还有没有更低的成本?是否可以再近一步?比如,那些创造者主动放弃利益回报的数字产品呢?它们是否成了真正的“免费品”?可以这么说,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和它的早期推动者放弃版权、提倡“共享”息息相关。用共享取代获利是重要的“互联网思维”。超文本链接http语言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用当年发明超文本链接的同型号电脑,敲出了一行大字:“This is for everyone(这是给所有人的)” 。如果不是他主动放弃了http语言的专利,今天的网络世界很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景象,也许各种互不兼容的浏览器和文件格式仍在交战。互联网似乎从一开始就具有与商业社会截然不同的“基因”——开源。基于版权共享的CC协议奠定了开源社区的基本规则,在开源社区中,诞生了Linux,而没有Linux,可能就不会有安卓系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版图也会被重新改写。

互联网还催生了大量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在传播和品牌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它们被称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和普通企业一样,都是将人们组织起来达成目标,但对社会企业来说,这个目标并非为股东获取最大利益,而是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TED就是一家成功的社会企业。中文网上也有很多TED演讲,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85后、90后对TED充满热情,他们已经自发举办了多场TED会议。TED演讲全部是公益性质的,无论演讲人的名声多大,在商业活动中的“出场费”多高,他们到TED演讲都不计报酬。这些演讲者们包括Google公司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知名乐队U2的主唱布鲁诺(Bruno)、中国的著名主持人杨澜。同样,组织TED大会的人都是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的贡献让TED的扩张可以不循常规,允许其他网站免费转载这些“值得传播的思想”。公益—免费机制使TED演讲迅速实现了高效的口碑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在视频网站上、在公开课集锦中、在大量支持流媒体的“智能电视”和手机应用上,TED的出现和被推荐的频率都令人瞩目。

TED的另一个扩张手段是允许任何志愿者组织TEDx系列会议(只要他们遵循免费、公益的原则),这让TEDx系列会议波及全球,在地球上,每天都有TED会议在召开,免费视频不断刷新TED网页,而志愿翻译者会无偿地把字幕翻译成多种语言。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上都有TED专辑,这些在18分钟内介绍的思想,不乏“离经叛道”的惊人之语,由此得到大规模的扩散。如果把TED看作一档视频节目的制作方,从播放次数、受众人数和TED会议的普及程度看,它已经是全球最有影响的视频节目。虽然TED不以盈利为目标,但是它的现场会议门票价格高达7500美元一张。另外,TED视频的赞助价格也随着品牌提升而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