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团队中有的下属自带马达,就像一轮小太阳,不需要你多说,自觉自愿地把工作做最好。给他一粒种子,就能还你一棵大树。浑身上下正能量,照亮自己,还带动周边同事一起奋进。
而有的却恰恰相反。你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训练、辅导,他仍然像支快用完的牙膏,费好大劲儿才挤出一丁点儿。有的就像落难的小公举,批评两句,就忍受不了,随时要崩溃、撂挑子走人。更有的,油盐不进,随时要钻个空子、耍个赖啥的。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同样是自己带的下属,怎么就天壤之别呢?是不是自己领导力不够,应该拜师学艺、提升自己?
大家知道,很多城市的小升初拼的是奥数。为啥拼奥数呢?因为难。
没有点智商的,上奥数简直是折磨。有家长说,孩子上了奥数,不光奥数没学会,课堂上的也搞混了。据说有家长陪着孩子一起上课,家长弯腰捡笔,直起腰后就跟不上了。对本科、硕士的家长尚且如此,何况十岁左右的娃娃呢。
其实,光有智商也不够,没点毅力也是不行的。有志向拼“名校”的孩子,没几个只有1个数学班。各种“一对一”、“刷题”班,没有点毅力,绝对撑不下来。
只有孩子努力,还得有家长做坚强的后盾。孩子毕竟是孩子,好玩、没有长性,家长如果没有耐性,不软磨硬泡,各种后勤,各种陪练……没戏的概率一样大。
经过奥数筛选出来的孩子,不仅智商在线,也有毅力,家庭还重视教训,这样的孩子不成材都难,学校怎么不欢迎。
你可能会认为这就是在掐尖儿。
其实掐尖儿的何止是这些学校?
相信大家对Google不陌生,比如搜索引擎,youtube(影音内容分享网站),手机用的android系统,谷歌地图,谷歌眼镜,无人车,alphago等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从搜索引擎延伸到机器人、无人车等领域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在人才上也是千挑万选。对外宣称只雇佣最聪明的人,称工程师是创意精英,提倡“工程师文明”。而且高层非常重视招聘。从公司创办,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会参加面试;即便到了今日,Google两位创始人依然会查看招聘委员会每周的作业情况,并对一些应聘者的资历提出定见。在人才选拔上秉承宁缺毋滥的风格。据说每年收到超过100万份简历,不过只有不到0.5%的应聘者会最终得到工作,而哈佛大学的录取率还有6.1%。比哈佛低多了。得到Google工作机会的应聘者平均需要通过6.2次面试,而改革前是15-25次。从公司出现职位空缺到招聘到适合的人才,一般需要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以前是6个月)
这里也许有点儿造势的噱头。不过,经历了多角度地层层筛选,就算不是最聪明人,也一定是相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与其他聪明同行的机会,为公司创造最大的贡献。
有人说Google之所以成功,这种千挑万选的招聘策略是很重要的因素。在业内,谷歌流失率也是同行业最低。大家可能说,Google财大气粗,当然可以这样做,我们中小企业怎么能学。事实上,1998年Google一致亏损,那时候采取了全员降薪,有的甚至高达50%,不过仍有不少员工留下来。到现在,创业的100名员工中,至少三分之一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