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市场边界就是业内常说的消费群体细分,包括性别、年龄、收入(消费水平)、职业,这种市场边界的定义较常为企业所采用,而且目前大都以收入作为人群市场边界的划分标准,比如高端人群、白领人群、工薪人群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市场边界的定义方式很简单,而且与产品的成本、定价与盈利直接相关,可以直观地体现到企业的经营绩效中。
但是,这种市场边界的定义也是比较表面的,难以深入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本质,很容易造成同质化的局面。不过,人群市场边界往往是一个基础,是每个企业在定义市场边界时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于这一点,许多企业是存在误解的,它们往往会将人群市场边界与实际消费人群混为一谈,这主要是企业内心的自我在作祟,因为它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愿景也很远大,希望能够让所有人群都能够消费自己的产品,所以让它们对目标人群进行取舍,都是不情愿的。
为此,笔者要向企业表达一个观点:消费者对于企业是没有意义的,目标消费者才有意义,一个企业绝不要想做所有人的生意,品牌也不要想讨所有人的喜欢,否则只会是一个平庸的产品和品牌!企业在战略上必须做出取舍,定义市场边界就是取舍,没有取舍就没有战略,也就没有企业的未来。
人群市场边界还存在一种“变形”,那就是渠道。可能企业对此不太理解,因为大家普遍都将渠道理解为“通路”,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通路”,这是台湾地区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大陆的概念,但其实是一个将厂商引入歧路的概念!在这个概念的指引下,很多渠道商将自己变成了单纯的“物流配送商”,砍掉了自身的业务拓展、渠道管理、品牌推广等职能。
而企业,不顾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规律,将自己转变成全能的渠道运营商,加车加人加费用,最后的结果是经营成本高企,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难以持续经营。
实际上,渠道不仅仅是通路,而是市场,是用户,也是需求,不同用户及其需求的汇集形成了不同的渠道,而不同的渠道代表了不同的用户和需求。
对于这一点,德鲁克在《成果管理》一书中这样写道:“分销渠道常常比产品更重要……产品反过来必须符合与众不同及重要顾客的需要,这样的顾客就是产品的分销渠道……如果渠道选择错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当渠道被企业作为业务板块的时候,就意味着其选择了以人群为核心的市场边界。比如大卖场渠道代表着大众消费者的市场边界,便利店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的市场边界,天猫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的市场边界,而餐饮批发市场则是中小餐饮店的市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