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构能力就是抓住机会的能力

成功的企业都是善于发现机会的企业。而发现机会的能力是企业重构的核心能力。因为机会从过去的普遍性转向了局部性,从显性转向了隐性。

一方面,抓住产业价值规模增长的机会。

各个行业都出现了整体过剩,规模下滑的总体趋势。但这种总体下滑的背后,产业价值规模都在提升,产值也在增长。说明我们企业战略要依据产业规模萎缩和产业价值规模增长的基本路径,让自身企业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一定规模下的价值增长。

另一方面,抓住市场营销的机会

市场是产业和企业变革的出水口,营销是产业和企业变革的水阀门。毋庸置疑,很多产业都进入规模慢增长,价值快增长的成熟期,最明显的体现仍然是市场运营,因为所有的变革与重构都必须以市场为手段完成变革,因为市场对于产业和企业来讲,就是主导变革和重构的螺旋桨。企业只有依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制定出特定产业时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依托实现企业成功走过重构,走向新的发展轨道。

从市场的角度看产业以及企业的运行,在产业大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也要根据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运营轨道,这也正是诸多企业的市场战略迷茫的主要体现,当然,很多企业的忽略了产业发展重构的大趋势,还是停留在产业重构前的思维上,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市场资源碎片化,因为没有系统的市场体系,零敲碎打只能导致市场资源的碎片化。

可以肯定说,市场多元化带来的营销资源碎片化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因为市场营销没有了核心理念,一招鲜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由于营销没有战略和策略体系作支撑,碎片化是一种现象背后的无奈,但这也是市场营销变革的前提。

中国营销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营销的100年历程。我们的营销变革是令很多西方研究营销的学者咂舌,我们的营销水平也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营销还仍然处在“销”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营”的境界。我们的营销是在需求和供给落差下实施的,营销以“销”为主导还能够支撑企业的市场发展,现在我们的营销,是在需求与供给反落差的环境下实施的,没有“营”就没有“销”的时代已经到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顾客时代的到来。从“销”的角度,我们的营销可以得满分了,但从“营”的角度,我们的营销还没有及格。这也是,笔者在福州糖酒会论坛上讲的,终端之后是推广,推广是“营”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

我们必须回到消费的原点,立足企业公众形象、品牌号召力、产品吸引力实施消费体系再造,如从企业公众形象的角度塑造企业的公众形象力,任何一个产业的成熟,都会让企业公众形象成为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这也是诸多企业开始注重企业形象打造的根本原因,让自己的企业成为“花园式的”、“生态式”、“景区式”的工厂,这本身就是品牌的内在表现,同时将企业建成自身的文化庄园也是品牌灵魂的载体。

立足消费原点打造企业的品牌,要求企业品牌塑造的路径转变,即过去的品牌打造是企业闭门造车挖品牌及产品的卖点,现在要求企业必须放弃卖点找买点,而买点的挖掘就必须要求企业走出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品牌诉求,避开一些盲目的,对消费者毫无打动的,说教式的、王婆卖瓜式的品牌推广行为。

产品吸引力的本质就是企业产品诉求的差异化程度,也就是品类能力。产品的品类能力来自于消费者的心智,而不是企业的概念能力。企业自身挖掘的生硬的,深奥的所谓品类难以让消费者动心。因为消费者接受一个产品诉求,或者因为产品诉求购买某件商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一般不会超过20秒针。而一个商品打动消费者从文字语言的角度看,也不会超过10秒针。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除了对外界信息麻木以外。还有就是不消费者喜欢填鸭式的品牌与产品教育。

碎片化也许是在无奈中给了当前营销问题的一个合理的说法。但是碎片化出现的根源是市场资源的有限性。过去的营销是在需求相对旺盛,供给不饱和的状态下进行的,现在的营销是在需求相对疲惫,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下进行的,过去的营销是散枪鸟,现在的营销必须精确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