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训现场发现人才
要在企业内部打造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得发现人才。过去企业很单纯地认为,没人的时候,就要去招聘,后来发现,外面也没有合适的人。
其实我们企业的内部有大量的人才,由于企业的用人观念错误,所以没有被开发出来。企业的用人观念往往是:人才是外面的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企业总觉得自己很了解员工,其实未必。
那么,如何去评价一个人?不是只看到这个人有多么能干,而是要看这个人有没有潜质。你要想找那种进来就能干,眼睛会说话,举一能反三的人,我建议你趁早把这个心思收掉。现在能举一反三、特别有激情、内动力又强的人,是稀有物种,可以申遗。这种人在零售行业很少,而且身价一定不低。现在很多人只会干活,却没想法。
所以零售企业要通过内部培训发现人才,当企业在培训、特别是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些人才就会脱颖而出。那些表现特别活跃的人,那些经常有很多新思路的人,甚至那些演讲口才特别好的人,往往就是企业下一步人才培养的重要侯选人。
在小组讨论的那种场合,特别“高层见识”的人物表现反而不行。所谓的高层见识,就是一般很冷静,从不说话,这样的人很难培养。拿婚姻关系做比喻,就像是没结婚的时候很酷,一结完婚以后,女生就受不了了,这人一天不说话,缺乏心灵上的沟通。所以通过培训渠道,一方面能发现人才;另一方面,把很多人培养成培训师,进而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有一年,我在一家企业做顾问。有一次,在香山开会。分小组讨论的时候,其中有三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三个人很厉害,发言的逻辑性很强。我就向会议的主持人询问这三个人的情况。他告诉我他们三个人分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北京大学。怪不得这么厉害。抛开学历不谈,大家可以设想,如果这个企业不是经常搞这种活动,这几个人没有办法脱颖而出。
其次,每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核心发言的经常不是组长,而是那些管理培训生(在零售企业,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叫做“管理培训生”),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新人更多的机会。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内部没有这个机制,这些人就不可能脱颖而出。国内的企业有个特点就是论资排辈,哪怕这个人水平很差,但是人家在这个企业里待了十年了,就没有新人讲话的份。所以企业要给员工创造一个机制,让他能够脱颖而出,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又想让别人脱颖而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所以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是人才发现的另一条渠道,但前提是,企业必须创造N多个机会,让人们能够展示自己。
2.企业网刊发现人才
除了培训场合能发现人才以外,企业网刊也是发现人才的一个好的途径。
当零售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管理就会出现问题。门店就在你楼底下的时候,还可以经常去,但如果这个门店距离城市一公里之外,一个月能去两次就算不错了。另一方面,当总部人数不超过50个的时候,每个人的名字互相都能叫出来,吃饭的时候可以手拉着手去,谁每天心情好不好,一看脸色就知道了。但是,当总部人数超过五十个以后,就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沟通就会有障碍。
过去零售业还有营运部,有专门的营运督导下门店进行督导。而有些企业让刚来的大学生去做营运督导,既没有权威又不懂专业,这样的营运督导根本上起不到作用。
但是,就算督导是店长中的人精,下去以后还是会有问题。因为营运督导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会犯错误。而且,营运督导是总部和门店之间唯一的纽带,企业不能把什么事都寄托在唯一的纽带上,企业希望有更多的管道1、管道2、管道3出现。所以,大量的零售企业在对门店进行管控的时候,要依靠门店的营运系统和总部的报刊、网站。
现在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很多企业在做实验,如果企业的报刊、网站做的好,总部大量的信息就会通过这个渠道完整无缺地传递下去。而且通过网刊、杂志,能鼓励更多人写东西,一写东西,有些人就脱颖而出了。
所以零售行业虽然理论上缺人,实际上是缺发现人才的机遇和平台。因此,零售企业的人资部要强势,要多搭平台,多搞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来发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