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IP是新营销的品牌逻辑,IP就是适合在互联网上自主传播的品牌。有些传播品牌的困境就是不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从而造成“落伍”的印象。

IP原本是娱乐动漫领域的词汇,比如米老鼠成功了,可以授权进行衍生产品开发,这就是IP授权。

把互联网崛起的一批红人称IP,因为他们自带流量。这是IP外延的第一次延伸。现在IP进一步延伸到一切自带势能的人格化标签,比如品牌、产品、个人。所以,现在所指的IP是泛IP。

检验是不是IP,就是看是否有人在社交媒体谈论它。所以,微信指数也可以间接视为IP指数。

从新营销角度理解IP有几个维度:社交货币、品牌逻辑、IP矩阵。

第一,IP是互联网社交货币。

IP是互联网自主传播能量。IP为什么能够自主传播、自带流量?因为IP是互联网的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就是社交话题、谈资,不是付费传播,而是人们主动谈论它、传播它。因此,IP必须有强大的内容力,持续提供新鲜话题。

IP的传播与时尚的流行符合相同的逻辑,都是发端于小众,跨界传播,然后大众流行。所以,IP的发端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人格魅力,哪怕是产品,也要赋予人格魅力;二是偏执、狂热。越是成为小众的首选,也具备成为IP的潜质。

第二,IP是新营销的品牌逻辑。

IP就是互联网语境的品牌。IP是天然的品牌,但品牌不一定是IP。

NIKE是传统品牌,不是超级IP,但NIKE与篮球明星乔丹的联名款Air Jordan(简称AJ)是超级IP。这是因为AJ传承了乔丹的魅力人格。

维持NIKE品牌要付费传播,而AJ自带流量。

第三,企业平台需要IP矩阵。

宝洁奠定在洗化业的位置,就是因为它的品牌群,或者说品牌矩阵。IP作为互联网语境的品牌,也需要IP矩阵。

IP矩阵包括:

一是产品IP,每个产品,都是一个IP。每个产品,都有独立的人格特征;

二是创始人IP或经理人IP;

三是品牌化IP。

江小白的创始人陶石泉是IP,江小白品牌是IP,江小白的每款产品也是IP。

巴奴毛肚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是IP,巴奴品牌是IP,巴奴的十多款大单品也是IP。

社群

社群是打通线上线下的路由器:

从线上到线上,社群是放大器;

从线上到线下,社群是漏斗,筛选出来的是金子。

营销的核心问题是认知问题,认知源于传播。大众传播简单有效,但门槛太高;口碑传播又太慢。通过社群打通三度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社群“全网传播”,传播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社群,恰恰是连接线下线上的路由器。

微信、QQ都是社群性质的新媒体。社群是社交关系的线上整体迁移,是社交结构在互联网上再现。

社群在新营销的价值极为重要。

对社群的误用,一是把封闭社群,不让社群有沾染商业气息,其实,社群作为社交关系的放大,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半开放。因为半开放,所以能够从开放中获取能量;

二是客户群的过度商业化,比如微商,商业破坏了社交关系。

社群在新营销的价值,要从三方面理解:三度空间的路由器;流量之源;粉丝聚集地。

首先,社群是三度空间的路由器。

即使互联网出现后,线上线下仍然是分离的,直到社群出现后,才可以线上线下有组织地导流。

线下、社群、网络空间,这是三度空间。新营销的全网营销,就是要打通三度空间,把传播的能量发挥至最大,而且只要打通了三度空间,传播变得有组织、可预期。

社群不仅是线下社交结构的迁移,而且有放大效应。微信朋友圈的朋友数是电话号码薄的5~10倍,从线下向社群导流是可能的。

从社群向网络空间导流,让传播放大是可行的;或者从网络空间把KOL(意见领袖)向社群导流,形成漏斗效应,都是可行的。传统PC时间,没有全网营销。真正打通三度空间,还真少不了社群这个路由器。路由器既是连接器,也是放大器。从线下到社群是一次放大,从社群到网络空间是二次放大。

正因为有社群这个三度空间的路由器,传统的线下已经与线上融为一体。“陆军变空军”,销售队伍也是传播队伍,销售部承载市场部职能,都是因为社群在三度空间里的连接和放大作用。

第二,社群是流量之源。

前面讲过,IP要成为社交货币。社交是人类社会的天性,不过,传统社交虽然也有传播能力,比如口碑传播,但毕竟效率很低,传播速度慢。社群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社群有三大功能:社交、传播、交易。其中,社交属性是社群的天然属性;社交属性必然衍生传播属性;传播属性必然衍生交易。

强社交,中传播,弱交易。这是对社群三大功能的总结。

把IP打造成社交货币,便于在社群传播,传播就获得了持续的流量源。

第三,社群是粉丝聚集地。

大V、IP、KOL、粉丝等,这些在传播上有影响力的资源是稀缺的,在地理上是分散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网络空间,把这些有影响力的力量组织起来就极其困难,而利用社群并不困难。

精酿啤酒优布劳在邯郸的新营销实践表明,在2万个粉丝中,有100个KOL,这100个KOL的传播能量很大。如何协同这100个KOL,让他们的传播发挥协同效应,社群是最佳场景。

传播

营销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通过传播,改变认知,认知决定了消费行为。

可以说,营销是一场认知战,在互联网时代表现为传播战。

传统传播是强化记忆式的持续传播,达到传播临界点后引爆。互联网传播是自主传播,受众可能也是再传播的发起者。

“集体围观,瞬间击穿”这是互联网传播常见的现象。引爆速度之快,可能想象不到。达到引爆点后,迅速进入传播“头部”,吸引大量围观者。因此,互联网传播引爆有“一夜爆红”的特点。

研究互联网传播,要关注几个关键点:

一是交叉覆盖;

二是结果只有0或1;

三是1990效应;

四是传播矩阵。

第一,互联网传播引爆是交叉覆盖的结果。

利用大数据定向传播,对于互联网早已不新鲜。但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局部市场定向引爆却在实践中鲜见。我在实践中观察到,可以预期的引爆,一定是信息交叉覆盖的结果。

交叉覆盖,就是一个受众同时从多个信息源收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哪怕是商业信息,也会关注。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多数受众都受到相同信息交叉覆盖,瞬间引爆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第二,信息传播的结果,要么是0,要么是1。

互联网传播引爆,在引爆的临界点会引爆大量围观者。如果形成集体围观,就会引爆。如果没有集体围观,就悄无声息。所以,互联网传播,要么引爆,要么哑炮;要么结果是0,要么结果是1。没有中间状态。

第三,受控的传播引爆符合1990效应。

1990效应,就是1%的KOL,吸引9%的粉丝;9%的粉丝,引爆90%的关注者。

精酿啤酒优布劳2017年在邯郸有2万用户,而真正的KOL只有100多人。正是这100多人的KOL发挥了核心作用。在优布劳的社群活动中,拉新→激活→活跃→留存→邀请,这是一个基本步骤,这个步骤的核心除了增加用户,就是筛选KOL。

第四,建立传播矩阵

互联网传播引爆的案例很多,但多数都有传播色彩。传奇,通常意味着难以复制。难以复制的成功无法模仿。

可预期、可复制的传播引爆,大约有三条路径:

一是打造产品属性的IP;

二是自有媒体属性的IP传播;

三是建立传播矩阵。

三度空间,线下、社群、网络空间均可以建立传播矩阵。

线下销售队伍和渠道商可以是传播矩阵的一部分,成为传播的发起者,而且是天然的KOL;

通过线下KOL,建立 直达C端的社群,也是传播矩阵的表现形式;

通过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发布传播,也是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