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帝之眼——“三度空间”

新时代下的商业运行逻辑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需要迫切提升自身对新时代竞争的分析和驾驭能力,以及对可预测性、可塑性的掌控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新的战略理论并在新的理论框架指导下洞察竞争的本质。

2017年的《超越战略》通过空间构建(先建立起全景的知识结构与格局视野)、机遇洞察(从大空间格局下发现潜在机遇)、企业设计(定位企业的独特价值来源及企业间的博弈定位)、路径选择(规划选择可行的转换路径)、执行匹配(识别执行过程中的显性和隐性的障碍并找到解决办法)、时间驾驭(将空间的结构性优势与时间的趋势性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六个步骤,建构了新的时空观之下的系统框架。

《超越战略》围绕“三度空间”展开,该书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从全新的角度看价值创造

当今组织发生的两个显著的变化对战略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组织从封闭到开放;二是组织从个体到生态系统,这两个变化共同的特征是开放。过去战略的思路相对封闭,导致我们在关注战略时,常常把焦点放在竞争上而忽略了合作。《超越战略》之所以命名为“超越战略”,是因为本书三位作者看到了企业竞争(或者说价值创造,本质一样的)实际存在三个维度:战略空间(这是通常视角)、商业模式空间及共生体空间,并认为三个空间都可以创造价值。

“三度空间”是《超越战略》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不同于以往学者单一的视角,《超越战略》引入了焦点企业、商业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簇三层主体,相应划分出战略、商业模式和共生体三大竞争空间。这个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三种竞争空间视角纳入统一框架之中(以往虽然也有学者或多或少指出多个价值源泉,但却是分离的),指出了价值的不同来源,突破了以往单一视角对商业本质理解和机遇洞察的局限。

(二)提出了全新的参照系

《超越战略》提出的竞争的三个维度:战略空间、商业模式空间及共生体空间,本质上是提出了企业发展新的参照系,这对拓展企业管理者的思维局限、提高价值管理的“天花板”大有裨益,启发了企业管理者们在运营层面和战略层面遇到突破困境时候,可以考虑商业模式、共生体等其他竞争空间。

由于存在三类空间,《超越战略》认为企业思考发展问题可以有两种路径:一是自下而上的焦点思维(即从战略空间出发到商业模式空间和共生体空间);二是自上而下的顶层思维(即从共生体空间出发到商业模式空间和战略空间)。这种研究视野是以往经常被忽视的,具有较大的突破性。

(三)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

《超越战略》提出了大量具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例如它为企业进行多维度的战略设计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从机遇洞察、企业设计、路径选择、执行匹配等角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如图5-2所示。

图5-2 《超越战略》提出的方法论

这套系统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时空两个维度(也就是双重不确定性)考虑不同情况下的企业战略重点。与战略调色板不同,三度空间认为企业面临的不但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而且也面临未来发展路径的不连续性。因此,企业仅仅有更大的格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更远的视野。为了获得更远的视野,本书进一步给出了“时间罗盘”这一工具。在时间罗盘的指引下,以“时间驾驭”为核心,以“空间构建”为起点,企业可以获得从“机遇洞察”到“执行匹配”的完整的行动路线图。一切面向未来,从“未来”看“现在”可谓这一理论的核心特征。

此外,除了方法论,本书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用工具,包括颠覆性思维创新图谱、企业-生态系统改进矩阵、转换成本评估工具、生态思维模式分析矩阵、时间驾驭3T模型等,因而本书不仅具有理论创新,而且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能切实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