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淝水决战与前秦败亡

洛涧大捷之后,谢石、谢玄率军直抵八公山,与驻扎在寿阳的苻坚大军隔淝水相望。一时之间,淝水的上空弥漫着战争的气味,滔滔不绝的淝水似乎也散发出阵阵的血腥。洛涧一战的败北,显然让苻坚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理压力。曾经夸口“投鞭断江”的苻坚,已经不再那么踌躇满志了!据历史记载,有一天苻坚和弟弟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头,举目望远,但见八公山中晋军战旗飞扬、部伍整齐,不禁有些心虚,又见山上草木森然,一阵冷风吹过,恍若都是晋兵。于是,苻坚转头对苻融说道:“这也是劲兵啊,怎么说他们人数很少呢?”于是,历史就这样为我们留下一个“草木皆兵”的典故。

不久之后,淝水决战就开始了。

当天早晨,谢石率部佯渡淝水,摆出一副攻击寿阳的模样,以分散秦军的注意力。谢玄、谢琰、桓伊则率8000精兵,准备渡河与苻融的部队决战。当时,秦军是紧贴淝水西岸布阵,晋军则在淝水东岸,与之相对。谢玄派人向苻融挑战:“你们悬军深入,利在速战。但现在你们却沿水边布阵,这是持久战的阵势。你们能否后退一箭之地,让我军渡河以决胜负,怎么样?”对晋军的提议,秦军绝大多数将领都认为不可。他们说:“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战,可以万全。”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孙子兵法中素有“不动如山”的说法,随意性的后撤很容易造成军心的动摇。

但是,秦军的统帅苻坚、苻融却鬼使神差地同意了晋军的提议。苻坚说:“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济矣。”苻坚的设想是等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就以骑兵冲锋,从而一举击溃晋军。从理论上来说,苻坚的打算也有兵法为依据。例如《孙子·行军篇》就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就是说,当敌军横渡河水的时候,不要和他们在水里作战,而是等到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再攻击,这样就能获利。

但问题就出在,苻坚只知道照搬兵法,而没有顾念自己的军队构成。苻坚考虑不周的是,自己的军队是由多个被奴役的民族所组成,很多士兵都是被强征而来,心里根本就不愿意打这个仗!所以,当后退的命令一下达,前秦的兵士们争先恐后地往回跑,一发而不可收拾!眼见军队盲目无序地退却,在前敌指挥的主帅苻融心说不好,立即加以阻止,但是没有用!成千上万的士兵根本就不听指挥,而且很不幸,苻融的战马也被自己人拌倒了。跌落马下的苻融,立刻就被冲上来的晋军杀死。

这样一来,秦军没有了指挥,更加混乱不堪。偏偏这时候,朱序等人又在阵中大喊:“我军败了,我军败了!”就更如火上浇油,前秦军队因此一败涂地!谢玄、谢琰等率兵猛攻,一直追杀到寿阳城西北二十里处的青冈城。

就战场实情来看,淝水之战中秦军自相践踏而死的人,远比被晋军杀死的要多,那些侥幸未死的,也被吓破了胆,听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于是,历史为我们再次留下了一个典故——“风声鹤唳”!苻坚本人也在混战中身中流矢,回到长安后,原本近百万的大军,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历史也是一样,一方面,淝水之战无情地摧毁了苻坚的雄心壮志,使得看上去强大无比的前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但另一方面,淝水之战不仅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也充满情意地成就了陈郡谢氏的光荣与梦想,陈郡谢氏成为与琅邪王氏比肩的一流士族,正是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