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由组织实体,而非个人构成的社会。每一个组织都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其中企业组织的定位是社会的经济器官,它需要以经济交换为前提获得生存的条件。同样,多数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企业组织,生活的主旋律变成了为企业工作,在企业中获取劳动收入。
在这种情况,弄清楚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经济学理论之中,从斯密(Adam Smith)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开始的劳动价值论,演绎出来劳方和资方的关系是一种买卖关系——一方出卖劳动力、另一方则让渡工资——这也是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假设。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仍然是这种看法。
德鲁克则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他的看法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无法依靠自己完成生产活动,只有当为数众多的各类专业操作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模式,产品才能生产以及交付给最终的顾客,其中的设计、生产、销售、市场的组织工作之复杂精密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时代。正因为如此,“在工业社会中,人们一旦失去组织,他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零件”,他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完成生产……工业社会的公民无法理解、也无法控制这股将他们抛离社会、剥夺他们体面的公民生活的力量。只有当现代工业社会设法驾驭好这种力量,它的社会成员才会认为这是一种可接受的或合理的社会形态。否则,这样的社会就会沦落成为毫无意义、缺乏理性、群魔乱舞的社会,最终变成挥之不去的噩梦。”90
有个美国艺术家在2009年想自己不依赖外部力量做一台烤面包机,他应该怎么做呢?首先,他至少需要五种原材料:铁、铜、镍、塑料和云母(绝缘材料)。只是这几种材料就非常麻烦。他想办法搞了一些铁矿石,但又炼不出铁……塑料是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自己去钻探石油?……其他三种矿产不好弄到,同样不好提炼……最后,这位艺术家通过作弊的方式搞来了原材料,花了不少钱终于作出了一个烤面包机,但质量外观都极差——要知道,这样一台烤面包机在美国只卖4美元。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到,个人和企业之间不应该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共同体”的关系——员工和企业共同构成了这个工业社会。如果企业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单纯买卖关系去最大程度上盘剥员工,那么工业社会将会难以为继。
如果社会上的所有企业都是类似富士康那样的血汗工厂,工人拿着微薄的收入,生产出海量的产品,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最大的可能是全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企业产能过剩,从而反过来使得企业开工不足、人员大量失业,同时贫富极端分化,在短时间造成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实际上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球主要工业国的基本情况,而二战爆发与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谓“共同体”,即个人和企业是共生的关系。个人需要依靠企业提供生活的保障和心灵的归宿;企业则需要个人持续提供创造性和主动性以获得真正的利润(真正利润的唯一来源),从而作为社会经济器官完成企业的使命。
如果要谈企业的利润分享和股权激励,就必须对以上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人的观念具有强大的惯性,它仍然带动多数人按照百年前的方式来理解企业和利润——整整100年前老福特(HenryFord,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在做的事情,我们今天的企业家仍然在做,而且不见得比老福特做得更好;200年前李嘉图对经济领域的认识,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时移世易,而企业的利润不来自于盘剥员工而带来的“剩余价值”,而来自于企业家的资源重构、知识工作者的创新以及科学管理带来的红利。由此,企业中的员工也不能只是一个“零件”,而是带动企业不断前行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