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证问题上,人们比较推崇的一句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这不一定是真理。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断粮七日,连野菜也吃不上,只好在大白天睡觉。颜回讨来一点米,把它放在锅里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了,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可惜,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啊!”孔子从自己的“误判”中得到启示,立刻进行反省,这说明孔子具备一种观念: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正确判断一件事,都是很不容易的,不能轻易地把自己的“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作为结论。
领导者会面对很多对人定论的问题,这是需要慎重而为的事情,一旦判断失误,将会对他人产生很大的伤害。因此,凡遇此类问题,一定要经过多方的求证,方可评定。如工作中我们看到某某人非常卖力,而某某人似乎并不专心,能据此而论吗?难说。通常情况下,笨人的努力往往是最容易看到的,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将事情做完;而聪明人往往看不到其努力,因为他们看似玩的时候就已经把事情做完了。
人的价值观决定了观察事物的视角,它指导着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它把我们的推理理解为客观事实。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只是要有确切的证明与实证,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做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