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组织的组织——学校

学校,传道、授业、解惑之所。学校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培育组织,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终生的师生关系,“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同学之间形成相伴一生并有可能持续延伸的情谊。还有众多同门师兄弟,甚至从未谋面的人也能够形成至深的关系——校友。因此,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培育组织的组织。

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校确立了办学方向,也确立了教师标准、教学内容、入学条件,学校的天然优势是传道,传播思想观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讲授、研讨、教习、案例分析、实践等方式达成共识、凝聚意志、确立目标,增强每个人的进取心,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相互之间的协作意愿与协作能力。至今,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学校一直肩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使命。

(一)黄埔军校

蒋介石最喜欢的称呼是校长,蒋校长是比总裁、委员长、总司令更令他欣慰的称呼。称他校长的人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他任校长时的老同事、老部下,师生情谊、故交旧友是领导关系的基础和保障。这个学校就是黄埔军校,后改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与美国西点军校、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等名校比肩的著名军事学校。它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如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刘志丹、罗瑞卿、许光达、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戴笠等,可谓人才辈出、将星璀璨。

黄埔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集聚了国民党、共产党的精英人才。建军之初,由孙中山任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并聚集了李宗仁、汪精卫、白崇禧、何应钦、陈果夫、戴季陶、陈诚、周恩来、叶剑英、瞿秋白、李达等两党精英。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蒋介石以战略的眼光看待黄埔军校,他在筹备黄埔军校期间参观西江讲武堂时,曾向该校学生慷慨表示:“以往只有革命党的奋斗而无革命军的奋斗,故革命总是归于失败。今开办军官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为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始基,培养骨干。筹办本党军校乃我多年愿望,今夙愿将偿,理当振翮奋飞! ”蒋介石亲自拟选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在为学校筹枪筹钱的同时,也积极安插亲信、培养信徒,在大小事务上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心血,黄埔师生也成了他日后领导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重要资本。

黄埔军校大门上写着“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黄埔师生广泛开展理想教育,努力培养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二)军政干部的摇篮——抗大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复校,将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

1937年1月20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学校成立后,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7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虽然辗转迁移,但是一直坚持发展壮大,在培养了军政干部的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军事教育和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的毛泽东,对教育情有独钟,一直醉心于文化教育,他以写文章、做演讲、办报刊、办学校为主要武器开展革命、发展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1921年秋天,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以兴办平民教育为由,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很快就发展了几名党员和200多个积极分子,并把刚刚从俄国学成归来的刘少奇也加入到安源的工人运动中。年轻的革命者凭借着信念、理想与激情,先后在安源开办了工人俱乐部、矿工合作社和剧社,鼓励工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做人,同时筹划着罢工运动。

1927年11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为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创办了红军教导队,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培训干部的机构。随着形势发展和部队调动,红军教导队先后易名或扩建为红4军教导大队、井冈山红军学校、红4军随营学校、闽西红军学校。1930年4月,闽西红军学校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还相继成立了红5、红8军随营学校,红1、红3军团随营学校,赣南和闽粤赣红军学校等。1931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上述学校合并组建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是中央红军大学的前身。

毛泽东先后在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红军大学、抗大等开展革命思想的教育与传播。在毛泽东的直接推动与领导下,抗大成为革命人才的摇篮,他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时至今日,从抗大演变发展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高级合同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军、海军、空军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

(三)西点军校

在美国,最优秀的商学院不是哈佛,也不是斯坦福,而是西点军校。二战以来,该校还为美国企业界培育了1000多名董事长、5000多名高级管理者。以此计算,西点军校堪称美国最优秀的“商学院”。

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成立于1802年,主要为美国军队培养陆军初级军官。学校位于纽约北郊的哈得逊河的 “肘状”的三角岩石坡地上,该地被当地人称为 “西点”,故习惯上又称 “西点军校”。

1.历史沿革

“西点之父”西尔维纳斯·萨耶尔上校为西点军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强调荣誉和正直,组建学员司令部,将西点学员组织成战术单位,确立规范和扩充课程,引进了新教学方法,使西点军校成为美国第一流工程学校。当他1833年离开学校时,西点军校已经能够与欧洲同行相匹敌

南北战争之后,西点军校的课程开始扩展到土木工程之外的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校长,他进一步增加学术课程,并按照现代战争体能的要求,推进了体育健身和运动节目。“每一个军校学生都是运动员”成为重要目标。麦克阿瑟提出了“应着眼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着眼于复杂的未来,着眼于军事技术和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的原则,大大开阔了美国军事教育事业的视野,使美国军事教育实践开始由面向国内问题转向世界性问题,把传统的西点军校带进了现代化的20世纪。据1993年统计,美国陆军中有超过40%的将军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

2.西点军校文化

自1898年西点军校把“职责、荣誉、国家”定为校训以来,西点军校特别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他们反复强调,西点仅仅培养领导人才是不够的,必须是“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为此,学员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被灌输西点的基本价值观,即正直诚实和尊敬他人的尊严。《学员荣誉准则》明确规定“学员不得撒谎、欺骗和行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上述行为”。比如,学员在撰写论文时,如果不在脚注中对一些被引用的观点和文字加以说明,一经查出,轻者要被严厉批评,重者则被勒令退学。至于尊敬他人,西点告诫每位学员,如果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必须以同样的尊敬和尊严对待别人。

在西点军校的巴克纳尔训练营,高年级学员对低年级学员进行野外训练科目。这是西点军校的传统,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领导才能。在障碍训练场上,每当低年级学员因未掌握好动作要领而出现失误时,得到的不是批评、责骂或是不屑一顾的嘲笑,而是激励的掌声和诸如“加油!你一定能行”的鼓励。低年级学员在这种氛围下,不仅完成了动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信心,这也是西点军校野外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

3.西点军校的秘诀

西点军校能培育如此多的人才,要归功于领导力、执行力和人格魅力。

(1)领导力

在西点人看来,领导力的关键并不是让其他人简单地服从命令,而在于引导、激励部下,让他们跟你的思维、理念同步,跟随你为事业一起奋斗。一个好的领导,要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价值,并通过团队建设使之增值。

(2)执行力

执行力则意味着除非命令本身有问题,否则必须执行,没有任何借口。在西点军校,士兵在回答命令的时候,只能有四种答案:“是,长官”;“不,长官”;“不知道,长官”;“没有借口,长官”。

(3)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则是指人的美德,比如诚实。西点军校的荣誉信条是,绝不欺骗和偷盗,也绝不容忍任何人的这种行为。曾经有一个女兵违反规定去午睡,被发现后遭到重罚警告,处罚的原因是她睡了30分钟,却说只睡了15分钟。

4.西点军校教什么

西点军校学员自入校之日起,就要接受严格的检验与筛选,实行优化与淘汰制。这一切是从1843年起就由国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的,从而保证了学员的高质量。第一学年新生淘汰率为23%,最终能学完四年毕业的学员占入学总人数的70%左右。

西点军校与美国其他大学有很大不同。这里的男学员剃平头,女学员留短发,着装整齐,举止规矩,没有美国一般大学里那种自由放任的风气,连教学楼内也远比一般大学干净整洁。西点军校的学员早晨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熄灯,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虽然学校旁边就有一个小镇,但低年级学员很少敢请假外出,到高年级时才可以去咖啡馆聚会。西点军校比一般大学更重视思想教育,这些教育主要体现在爱国教育、忠诚教育、荣誉教育等方面。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西点对学员品德的要求是,自己绝不撒谎、欺骗或盗窃,也绝不容忍有此类行为的人。学员能够做到这样,其忠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在西点的毕业典礼,1000多名毕业生戎装笔挺地排列在操场上,校长逐一大声点名,学员一个接一个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气氛庄重感人。校长在演讲中列数西点以往的杰出人物,激励学员成为国家栋梁。

西点的教学更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它对学员有三方面的要求:学术、军事、体能。其成绩分别占总分的55%、30%和15%。西点必修的核心课程不仅包括数理工程的科目,还有社会科学和公共事务科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不仅有专业的特长,还有广泛的社会知识,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具备强健的体魄,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好于同龄人。西点军校始终以培养“品德高尚的领导人才”为己任,在其二百多年的历程中,培养了众多的军事人才,其中,有3700人成为将军。除此之外,还为美国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