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众生芸芸:人口众多

印度人口众多,总数已达13亿多,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

印度人口增长迅速。1951-1981年的30年间,印度人口增加了3.2亿,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的苏联和第四的美国。仅1971-1981年的10年间,印度就增加人口1.6亿,这个数字超过人口位居世界第六的巴西和第七的日本,相当于澳大利亚人口的10倍。20世纪,世界人口从20亿增加到60亿,增加2倍,而印度人口从2.38亿增至10亿,增加3.2倍。根据2011年3月3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的初步结果,印度人口达到12.1亿。至2016年终,印度人口达到13.2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根据印度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印度人口总人数约为13.53亿人。印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远比中国高,印度势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联合国报告称印度人口2024年将超越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人口性别悬殊。几十年来,性别比例男性多于女性。1981年,男性为3.5亿多,女性为3.3亿。仅奥里萨邦一邦女性略多于男性,男性1000,女性1034,其余各邦均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那加兰邦为最,男性1000,女性867。在大都市中男性多于女性的现象颇为明显,1971年,德里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249:1000,加尔各答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438:1000。2018年,印度男性人口数量698783442,女性人口数量654591941,男性51.6%,女性48.4%。

印度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印度人口高度集中在恒河与沿海平原:恒河平原占全国总面积的13.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3%;沿海平原占全国总面积的9.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8%。边远山区和干旱潮湿地区人烟稀少,面积占63.3%,人口只占13.5%。

图5-13 恒河平原

印度城镇人口增长加快。独立前50年,城镇人口共增长2660万,而1951-1981年30年间,则增长9400万,其中1971-1981年新增加4710万,10年内增长的人口约等于独立后30年城镇人口增长的一半。大城市人口增长异常突出,小城镇则逐渐衰退,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由1901年的25.71%上升到1981年的60.37%,而一万人以下的小城镇由6.18%下降到0.5%。印度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由于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商业、工业、教育、医疗事业随之发展。随着印度人口的增长,印度的城镇化速度大大加快,印度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加快。印度城镇化早期出现了天量的贫民窟,这是正常的。在印度这个有财产税的国家,住好房子交税多,刚进城的农民随便搭个窝棚,房子越破交税越少。印度的城镇化历程预期将长达30多年,将持续到21世纪50年代。

印度人口密度过大。1995年,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43人/平方公里,亚洲平均人口密度为123人/平方公里,就是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也只有126人/平方公里,而印度则达到312人/平方公里。印度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6%,但印度国土面积只占全球的2.4%。2017年,印度的人口密度为355人/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三倍。

印度人口综合素质偏低。据联合国2000年人力发展报告,1998年印度的人文发展指数在174个国家中居第128位,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斯里兰卡居84位,中国居99位。印度人口识字率低,文盲率高,1990年,印度男女识字率分别为62%和34%,而韩国为99%和94%,中国为87%和68%。

印度人口爆炸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生活水平降低,住房条件改善缓慢,人均寿命低于多数国家,贫困人口众多,人口、资源和环境失衡,失业问题严重,人才流失居高不下等。印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把经济搞上去,方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走向繁荣富强,使印度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昂首阔步。当然,也有人认为印度人口众多,特别是年轻人多,是一个红利,即人口红利。《经济时报》认为,相比很多国家,印度整体劳动力十分年轻,但就业市场没有足够的工作,许多劳动者又缺乏必要的技能,令印度“人口红利”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