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到北宋,统治者都崇奉和扶持道教,道教进入兴盛和大发展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高,道士人数大增,宫观遍布全国,而且日益壮观;在思想方面,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汇编成藏,道教理论空前繁荣;在教派方面,南北道教融会,形成以茅山宗为主流的格局。
唐朝武德九年(626),高祖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令先老,孔次,末后释宗”270,明确规定道教在儒、释、道三教中享有最高政治地位。贞观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271,进一步巩固了道教的最高政治地位。唐高宗李治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祠庙予以祠祀;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百僚皆习,并作为“贡举人”的考试内容;《佛祖统纪》卷三九记载,仪凤三年(678),令道士隶属宗正寺,列于诸王之次,道士被视为皇族。唐玄宗更是大力提高道教的地位,神化老子。他一再给老子加封,下令诸州遍建玄元皇帝庙,大量制作玄元皇帝神像,不断编造玄元皇帝“降灵”的神话;提高道士的地位,除了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外,还规定道士、女冠犯法,必须按“道格”处分,州县官吏不得擅行决罚;下令天下诸州都要遵守道教节日制度;设立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指《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四部道家书籍)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天宝元年(742),规定将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四人所著书改称真经;规定《道德经》为群经之首。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两年后又修《义疏》。天宝十四年(755),将《御注老子》及《义疏》颁示天下。此外,还整理编辑道教典籍,倡导道教斋醮和乐曲等。唐玄宗以后的唐宋统治者,也继续扶持道教。
唐朝初年,涌现出孙思邈、成玄英、司马承祯等著名道教学者,他们吸收儒、释的一些思想,发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大大推进了道教的理论建设。孙思邈著《千金要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不舍仙家之术,更参释氏之文”,结合老庄,吸收佛教中观学说,将《老子》“玄之又玄”一句解释为“重玄”:“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以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其弟子李荣解释说:“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极,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无端,虚通不碍。”272可见,重玄的意思是:既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也不滞于玄,甚而既不滞于滞,也不滞于不滞,大力发挥从东晋开始就出现的“重玄之道”思想。其思路是:一方面有无双遣;另一方面从“一玄”(遣有无)开始,上达“又玄”(遣玄),再升华为“三翻”(遣遣)。表明在玄学支持下,重玄学的抽象思维已经达到不输于佛学的水平。
茅山宗的司马承祯则以《老子》、《庄子》等道教经典为依据,吸收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思想,提出“安心坐忘”的修炼方法,要求守敬去欲,坐忘收心,并经历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渐门”,以求神与道合,达到长生成仙目的。这些思想,对道教的修道思想、修道方法都有发展,为道教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唐朝晚期的杜光庭,在道教史上也很有影响。他著述宏富,收入《道藏》的著作就达20多种。这些著作,将前此对老子的神化系统化,总结《道德经》的研究成果,论证和宣传道教基本信仰,整理和修订道教斋醮科仪,统一编撰各种道书中所谓神仙居住地等。
北宋时期,高道辈出,吕洞宾、陈抟、陈景元、张伯端等可为代表。陈抟和张伯端在三教合一与内丹修炼思想方面有新的论述,陈景元解《老》则是重玄学的继续,这些道教思想对宋学,对理学都有重要影响。
南宋时期,道教内部宗派分起。符箓派门派众多,符法五花八门,以龙虎天师(正一)、茅山上清、阁皂灵宝三派为主,其他还有从天师道演化而来的神霄派、天心正法派(东南、西蜀为中心),由上清派演化而来的清微派(湖北武当山、福建建宁为中心),从灵宝派分化出来的东华派(温州为中心)、净明派(南昌为中心)等,此外还有所谓金丹南宗的紫阳派。同时在北方金朝统治区,先后有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诸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