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社群变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交付,那么我们回过头看整个社群运营的过程,其实大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造价值、感知价值和价值交付。
任何一个行业、岗位的兴起,都是因为创造了某种价值。例如时下最火的知识付费,很多人把自己所在行业的一些相关知识,整理并制作成课程进行售卖,其本质就是价值创造。就像正在看书的你,之所以购买我的书,并不是因为我提供了某个具体产品或服务,而是你希望通过书上的内容进行学习掌握社群运营的技巧,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就是创造价值。
某些实物产品,像化妆品、健身器材等,这类产品用户之所以会下单购买,核心其实不是对你产品的需求,而是更进一步,是对美丽、健康的需求。这才是价值所在。
其次,当我们创造了某种价值之后,我们在运营社群的过程时,就需要通过我们的包装,让用户感知到这份价值!不管是文案、社群话题设计还是专题活动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价值展开的。最后,用户自然会愿意为你提供的这份价值而去买单。
当然,创造价值、感知价值和交付价值,三者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的行业、产品,在这里也会有所区别。
在实体线下时代,产品、厂商创造价值,传媒负责让用户感知价值,物流、网络、交付价值。后来互联网出现了,使得感知价值与交付价值相融合了。而电商平台更是把这两个价值环节的事情都干了。像现在对于纯精神体验产品而言,三者更可能是完全的融合。
今天我们看到传统媒体的陨落,是因为感知价值的方法变了,熟人背书、意见领袖背书。这些离我们很近的、真实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品牌人格化、个人IP化都是这个感知价值环节变化带来的结果。
在三个价值提供环节里,对于实体产品而言,物交易过程最简单、粗暴,留给创造价值和交付价值环节精进的空间其实是相对有限的。在边界之内,两个价值环节的竞争,其实比的就是精细运营水平。所以,才会有社群、私域等这些形式的兴起。因为感知价值是整个为用户价值提供三个环节中最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另外,与简单粗暴的物交易不同,对于精神体验产品,以及被加载了很强精神属性的实体产品而言,价值提供过程就更加复杂了。当我们说消费升级的时候,谈的并不是消费价格水平的升级,而是对人更高级需要满足能力的升级。如果说提供价值就是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人的最高层需要是什么呢?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已经告诉我们了,人们最高层次的需求其实是精神需求。对这类产品而言,价值交付的核心其实是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