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用“马宝琳需求层次理论”指导处方药营销

马斯洛理论从学界流传的到企业界,从外国到我国,最后被我国企业界广泛用来做企业经营实践和营销实践的参考。

我不否定这个理论,但我的观点是,马斯洛理论本来就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并不是消费行为学理论,所以用它来指导组织激励倒还可以,用来指导营销就差点儿意思。

为了指导营销,尤其是指导处方药的营销,我提出 “三种属性需求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往池塘里丢一块石头,结果砸晕了几条鱼,回家吃了一顿鲜美的鱼汤……这是因为池塘里的鱼比较多,并不能说明“用石头砸”是一种很好的捕鱼手段。

同理,有的人固执地认为关系营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看一个很熟悉的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图7-1所示。

                                          


7-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我国的企业界人士也多用它来指导企业实践,包括管理实践和营销实践。

马斯洛理论从学界流传的到企业界,从外国到我国,最后被我国企业界广泛用来做企业经营实践和营销实践的参考。

我不否定这个理论,但我的观点是,马斯洛理论本来就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并不是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所以用它来指导组织激励倒还可以,用来指导营销就差点儿意思。


二、三种属性需求层次理论

为了指导营销,尤其是指导处方药的营销,我提出“马宝琳需求层次理论”,亦称“三种属性需求层次理论”,我的模型对处方药营销也许更实用,更具有指导意义。如图7-2所示。

                                             

7-2 三种属性需求层次理论

 

我的基本观点是:

1.人按照大的属性来看,可分为三种属性,分别是生物人、社会人和职业人。

2.生物人体现的需求是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延伸的,包括生存、健康、性、贪婪、恐惧、残酷竞争(如残杀)等。生物人体现人性最原始、最自私、最本质的一面,基本上是生物属性,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3.社会人体现的需求是由“生活需求”延伸的,除了“活着”以外,还有对安全感、归属感、亲情爱情的需求,当然还有对“钱权性”和“黄赌毒”的需求。社会人体现了人性从本质到修饰的一面,说它本质是因为有“钱权性”和“黄赌毒”,说它修饰是因为要受到公共道德的教化和国家法律的限制。

4.职业人体现的需求是由“活得好”延伸的,不但要生活,还要活得好一些。职业人隶属于行业,行业都有圈子,所以职业人都有职业发展、圈内认可、荣誉、地位、赚钱能力等的需求。职业人体现了人性中相对健康、理性甚至光辉的一面。表达的是职业属性,受到多年职业教育所形成的职业道德的教化和行业自律的约束。

5.人性由最本质到最光辉的顺序是由生物人到社会人,再到职业人;但是实际生活中,人首先是职业人,然后是社会人,再然后才是生物人。

6.职业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需求和生物需求自然得到满足;职业人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社会人的需求尤其是对“钱权性”的需求就会凸显,人性开始流露不那么健康不那么光辉的一面。

7.以上模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1)美国“9.11事件”中,幸存者从大楼中往外跑,消防队员往里冲;我国“非典”期间,普通人不敢去医院,而最清楚个中凶险的医生、护士很悲壮地上前线;战争期间平民可以以躲着,战士不能开小差;这些都是职业精神使然。

(2)有的人在职业上很努力但是收入太低,就有一部分人要拿红包;有人多年仕途不顺就买凶杀人;有的教授为了竞争管理职位在网上大打口水仗。这些是职业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使人性中“恶”的一面相对显现使然。

(3)任何社会革命、暴动都是社会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4)人穷得没办法了卖孩子,人饿得没办法了吃人,是生物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5)目前社会热议的很多人“见死不救”“某某人勇斗歹徒多人围观无人援手”等现象,是混淆了社会人和职业人的不同属性的结果。汶川大地震时期的“范跑跑事件”和“王石捐款事件”也是混淆了生物人、社会人和职业人所具有的人性、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结果。一会儿说医生是“白衣天使”一会儿又说是“白狼”,是不断用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双重标准交替评价医生的结果。

8.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或者公众道德观是混沌的。我们很多人都把生物人、社会人和职业人混为一谈。

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这是一个悲哀。

三、“马宝琳需求层次理论”对处方药的营销有何指导意义

短期挣钱不如职业发展提升挣钱能力好;短期挣钱不能有损职业发展。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短期挣钱不如职业发展提升挣钱能力好;短期挣钱不能有损职业发展

这个道理不但对医生,而是对任何职业人都适用,本科毕业了继续读硕士博士就是为了增强挣钱能力,职位很高了还去花大价钱读个名牌商学院也是这个道理,各行各业的人如果拿灰色收入,都会理性的选择“安全第一,细水长流”而非“一次吃个够,回家睡不着”。所以这个道理不用争辩。

然后我们看看现在的处方药营销状况。

有的企业一直是学术推广方式,是给医生提供一个“好产品”,一个学习机会,一个自我提升机会,一个业内交流机会,一个成名机会,一个增强医生各方面能力的机会。重点针对的是医生的“职业人”的需求。

有的企业基本没有学术,靠的是带金,针对的是医生的“社会人”的需求。

这恰恰和目前的医药界状况差不多。企业不想或没能力满足人家的职业人的需求,直接针对其社会人的需求进行销售,把人家拉下水,然后骂人家黑;人家看起来和你很好很亲密但是还是不信任你,给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用药时还是用那些信任的、尊敬的。

实际上,被尊敬的也可以搞得很亲密;关键是,关系好的怎样获得尊敬。

缺乏专业人士,缺乏专业意识,缺乏专业精神,缺乏专业方法,卖东西自己不会吆喝,卖的不如买的精,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中至少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虽然不亲密但是尊敬你,另一种是虽然很亲密但是瞧不起你。

 

满足客户职业人的需求,已是不得不为之事。

新医改中对公立医院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会使关系营销的效果大打折扣。北京2009329日公布允许医生自由执业,自由执业的医生看重什么?安全、效果、口碑、名气,反正不会把企业给的“那个”放在第一位!因为口碑有了,名气有了,正当得来的收入,不比全部私下拿来的踏实、有成就感?

以职业对职业,以专业对专业,认清职业的属性,看重专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