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管理者:我刚听过曾伟教授的管理禅这门课,我也明白管理禅就是要从自身去修,要能够管住自己的念头,这样才能够真正静下心去做事情。课程的要点归结起来就是做管理不要想太多,而是直接到现场去分析、解决问题,把问题细化,把小问题都处理好了就没有大问题了。
我想问,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按掌握的方法去做是不是就有效?如果有效,以后就可以不来听课,那么来听课的人是不是就会越来越少?因为课程一直都是围绕着“少想、多做,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这些道理来进行的,如果我们下次来听课,还有没有更新的内容?
大愿法师:你问下次是不是还是讲同样的内容,其实这里面是有几个问题的。
第一,下次会一样吗?
下次的课、未来的课其实只是我们现在的心去攀援、去妄想、去计划的结果,那是你预设的未来。事实上你预设的未来跟事实上的未来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我们一直讲心法,心的本质就是受、想、行、识,修行的本质是能够活在当下。当下的心和境界相应,这中间我们一直保持觉知,就是活在当下。
如果我们活在“想”里面,有了“受”以后,凡夫马上会把过去的知识调动起来,会比较、判断、贴标签。这时候他会拿现在的知识和过去的知识做一个比较,你在“想蕴”的时候就活在过去。你做了判断以后就会进一步想怎么取、怎么舎,未来要怎么做,“行蕴”是你对未来的计划。你活在“行蕴”里面其实就是活在未来了,所以,活在当下就是要一直觉知。
为什么要强调觉知?我们回到生命的“体、相、用”来说,因为“受蕴”是刹那生灭的,你刹那、刹那在觉知,你的觉知力就是你生命的妙用。我们能够觉知一切是与生俱来的生命的“用”。所以,你一直保持觉知,就是从“用”回到生命的“体”,回到明心见性。
你一直保持觉知,然后去行动,行动的背后是你的生命力。生命力其实就是生命“相”的本源,这个“相”能够呈现出来,它背后的“体”就是生命力。
第二,我们凡夫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我们的知识结构局限了我们,我们生存的时空环境也局限了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完整。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有哪些象限呢?我们的肉体是物质的外在,我们的精神是个体的内在,有个体外在、个体内在,还会有集体外在和集体内在。
尽管每一次的欧博大小课,都在讲一些重复过的道理,但你要知道,作为听者,你生命的每一刹那都是鲜活的,老师所讲的其实也是他每一刹那的鲜活生命涌现出来的。老师带给我们的每一刹那都是新鲜的、鲜活的,我们一直听就能够“众缘和合”,就可以产生智慧。
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越来越多地拓宽我们生命的边界,我们的认知就会被打破,就会被超越,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开放。当你用一颗完全开放的心去领悟、去听的时候,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就会恍然大悟,这就是禅的智慧。
我举一个六祖慧能的例子。六祖大师第一次见五祖弘忍的时候,师父问他来做什么,他说为了求做佛。如果换作我们,我们一般会说“求佛祖保佑我生意兴隆”,或者“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常有种种困惑请大师开示”等,但慧能当时没有这样说。慧能见到师父就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的智慧从哪里来?每一个因缘的当下。当我们能够突破、超越,全然开放自己心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在每一刹那产生的都是智慧的生灭。正因为慧能有这样的心胸、担当、格局,才能够在见到师父的时候说“想做佛”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如果你在二元对立的思维层面,你就会一直拼命地想,用大脑记住很多东西,你一直就活在已知的知识里面,你的思维方式就无法超越,遇到问题你就总是会用那几个招式来解决,而且你已经习惯这些方式,这就是依赖思维路径的结果。这就限制了你,绑住了你,让你的心没有了自由。
真正的闻法,不是听老师的语言,不是听老师一直讲好像差不多的内容,而是体悟老师话语背后鲜活的生命智慧。不要只记住那些精彩的语句,也不要死记硬背课程的某些段落,甚至打印出来时时拜读,这都是舍本而逐末。看到这些语句的背后是启发我们超越思维的路径依赖,是鲜活的生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解决问题有无数种方法,对管理禅的解读也有无数种,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怎样打破自己内心的围墙。
其实我们听别人讲的时候,往往自己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如果老师的说法跟你的想法相应,你会觉得这个老师讲得真好、真高明。如果老师说的你完全不接受,你会觉得这个老师不怎么样。
你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什么呢?只是发现了老师的优劣吗?那就错了,你应该通过这件事知道自己的心里有局限,有围墙。你心里面有一个舒适区,你听到的刚好在这个舒适区,你就觉得很开心,就觉得老师讲得真精彩、真好,这样你就上当了,你就永远成长不了。因为你这样得到的答案永远在你原有的知识之内,在你原有的思维模式之内,你永远都无法突破。
怎样打破心的围墙?从管理禅这个角度来看,老师应该刻意在你想不到的地方给你答案,以此挑战你、折磨你,迫使你不断看到你自己心的围墙。打破、拆掉你内心的围墙,你才可能成长。
在你领悟、理解的范畴内探讨问题,别人的答案刚好在你心里的舒适区。你听起来很舒服,但是你进步不了,而且还更加固化你的认知,你就认为自己的认知看起来还蛮高明的。其实这样你就把你的围墙越垒越高了,这就是画地为牢。其实,不舒适恰好是你旧知识的边界,你要勇敢地跨越它,内心中新的思维模式才能形成。
第三,不要贪求那些从来没有听过的、所谓的“更新”的东西。
你问下次课有没有更新的东西给大家讲,因为老师说“心法”,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话:时时刻刻要保持觉知,管理动作要分解,要细化再细化,分解到每一天每一小时,反反复复去做,反反复复去检查、核对、开会等,你心里不免就起疑:是不是曾老师就只会说这些?
不是老师只会说这些话,让你舒服、能够哄你的话有很多,但那对你有用吗?“吹尽黄沙始见金”,老师已经辛辛苦苦把黄沙都吹走了,把“黄金”亮给你看,反复地提醒你这就是管理禅的要点,你却说“老师你给我数那几颗‘金子’干吗,‘沙子’都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很可笑?
所以,一定要明白,要自悟自度,不要去贪求那些从来没有听过的东西。标新立异在这个时代太容易了,随便找一点你们没听过的东西太简单了,但那些对你有用吗?你听时兴高采烈,满心欢喜,回去以后如果操作你做得到吗?
真正弄明白禅,需要你踏踏实实地修行功夫。不是我们大家坐下来,听一下禅是什么,然后出去鹦鹉学舌地告诉别人禅是什么,把它当成了一种装饰、一种时髦,而没有融入生命,这不是禅,这是口头禅。
禅是要用整个生命来体验的,禅的本质就是“事事无碍法界”。管理禅本质上跟禅是相通的,也特别注重实践。你要真正提升你的管理能力、管理功夫,看到管理效果,这中间不仅要把事做好,也要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提升格局。
实践管理禅就是不断细化问题。在每一个细节里面一直觉知,这一过程其实就能一直拓展你的觉知能力,管理中那些看起来好像巨无霸似的问题就容易完全消除、解决。问题能够解决这还是物的层面,比如企业的次品率、退货率明显下降,效益明显提升,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物的层面改变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我们思维方式改变了——由直线思维变为平面思维,由平面思维变为立体思维,由立体思维变为全息立体思维,这就对了。全息立体思维勉强可以说是见微知著,它由一点看到无量的因缘。
有部电视剧里面有一个叫顺溜的人,他的思维就是直线思维——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这其实就是最浅的一层思维。平面思维指人的各种思维线条在平面上聚散交错,就像十字路口的交通,要靠红绿灯管制,有行一定就有停。立体思维就像一个能更广泛地利用好空间的立交桥,大家都能够畅行无阻。但这还不够,我们应该用全息的立体思维,即由任何一点都可以看到整个法界,像一个圆融的水晶球一样,由任何一点都能看到整个球。
其实老师所讲的内容本质上是让我们自悟,让我们在思维上去提升。如果你每次来听课的感受都是全然新鲜的,每一天每一刹那都是全然新鲜的,这就开启了生命的智慧。
任何事情无非就是“怎么看”、“怎么干”:“怎么看”其实就是见解,“怎么看”用我们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念念觉知;“怎么干”就是一直去细化它、去实践,一直在生命现场做,事实上就是自度。所以,“自悟自度”其实就把“怎么看”、“怎么干”都包含其中了。
当我们希望能够听到一些更新鲜的、从来没有听到的内容时,表明我们还是活在大脑思维这个层面。
曾伟教授:针对这位学员的问题,我也简要回答一下。
师父在开示里头讲到“事事无碍”这个词,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词不一定在意,但错过这个词你就很难理解师父的意思了。
大家来欧博听了那么多课,回到企业去做的时候,能做到“事事无碍”吗?道理都明白了,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按照要求去做吗?你按要求做了,你的手下都能按要求去做吗?下属遇到障碍的时候你能帮他克服吗?这不是一个“知”的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自身的转变。大家从理念、价值观、习惯到身体的反应都要跟欧博相应,但这实际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学净土宗就是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你连着念七天七夜,中间不要断,你就能成佛。可是你会觉得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太没意思了,你要知道是你的脑袋觉得没意思,因为你脑袋就只接触这六个字,所以,不要太相信我们的脑袋。你的脑袋只接触到这六个字,永远是相同的声音,但你的身体不一样。你念七天“南无阿弥陀佛”,七天七夜下来你整个身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假如你能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中间不间断,你就很了不得了,说明你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杂念了。
我让大家觉知呼吸,有的人觉知两分钟,注意力就集中不了,有的人觉知几秒钟,注意力就集中不了;让大家行禅时注意自己的脚跟地面的接触,有些人注意一分钟就想别的去了。怎样才能达到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身心呢?这需要长时间地修。这跟你知道怎么做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你知道也做不到,所以,大家不要把管理理解成知识,而要把管理理解成修行。
大家到这里来听课,我不会天天讲新知识给你,因为真正要你做的就是那么些事。希望你在接触欧博的这段时间里头,注意你身体的变化,注意你心态的变化,注意你习性的变化。你跟人学武功,师父一开始三个月让你天天站桩,你肯定烦透了,但你要知道,站着站着你的内功就练出来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师父讲的“事事无碍”是什么意思。
听了这么多课,你的身体要有反应,你的身体反应跟你大脑听多少东西没有关系。学佛的人就知道有两个字可以概括这一切,即“转身”。大家来听欧博的课,来学欧博的管理方法,不仅仅要转念,要转得了身才行。有的人只是转了个“知”,连念都转不了,因为真正的转念必须转身,你的身体必须发生改变,像练武功一样。
师父还讲到一个关键词,即“灵性生命”。这位企业的朋友我问你:“你经常来,我知道你每次听课回答问题都很积极踊跃,那你每一次是不是都听得很无聊、很闷?”
某企业管理者:其实不管是大课还是小课,我都听得很兴奋,如果没有来我就很失落。
曾伟教授:每次来听课你的确都很兴奋,因为你每次都很踊跃,但你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你替我着想,你是想告诉我,教授,我是你的粉丝,所以每次我都不烦,但是这难保别人不烦,所以你不要替我想,你保持自己的感觉就可以了。
实际上,我每一次讲课都要加一些新的内容进来,也许内容的主干不变,但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就像我们人的生长,昨天跟今天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还是有一点点不同,要不然五十岁以后你怎么就老了呢?你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从四十九岁生日那一天吗?不是的,其实人每天都在变老。所以生命的成长是变和不变都在其中的,看起来不变,但时刻新鲜,这才是生命。
灵性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每一刻都是新鲜的。这个灵性生命你找到了,别人也找到了,所以,大家都积极抢答问题,参与课堂互动。
你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归纳。听我的课你去归纳它干什么,你的体会本来很好,但你一归纳,这个课程的内容仿佛又是相同的,好像讲来讲去都是说“少想、多做,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法宝”之类的内容。我想问,你们老板是让你来归纳的,还是让你来体会的?归纳就是用脑袋去想,体会就是用心感悟。不要用脑袋去想,要用心去体会。
某企业管理者:我每次听课都有体会,但想把我的体会归纳总结一下,回去教给下属。
曾伟教授:我知道问题了。第一,你想教他们,这很好。回去以后,你就“行不言之教”,让你下面的人看到你做事有所改变,这比你讲什么都好。大家会觉得:经理每次听课回来,做事的确与以前不一样。第二,如果你实在要说点什么,那就把自己真实的体会讲出来,这是很简单的事。
我经常跟大家讲:不要用语言做总结,要用数据做总结。找不到数据就别总结,就带着新鲜的感受回去。你回到企业,大家一看我们的经理又有新收获了,做起事来又不一样了。这有多好,天天都活得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