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九府”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九个经济管理机构,那么什么是“伊尹之术”呢?伊尹是商初重臣,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地数第七十七》提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轻重甲第八十》所谓的“伊尹之术”,大体是以殷的华美丝绸换取夏桀的粮食。“伊尹之术”是中国古典外贸理论最典型的案例。
与西方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重商主义累积金银相反,中国古典外贸理论以“得物为胜,得币为亏”,主张通过提高物价等手段,实现“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具体策略常常表现为直接以金钱、工业品等(“末”)换取对方的基本商品(“本”,如粮食)。
管子对外行轻重之术的关键是人为造成垄断,取利于他国。操作的细节极其精微,大体垄断金融市场和基本商品二条。梁启超对《管子》一书的外贸思想击节赞赏,特别是对其对货币与财富的关系认识方面,他说:“管子虽用金币以操纵天下,然其筹国民经济也,以金币为手段,而不以之为目的。盖以金币与财富,截然不同物也。此义也,欧洲学者,直至十七世纪以后,始能知之。而管子则审之至熟者也!又货币价格之与物价必成反比例也,货币数量之与物价必成正比例也。此义直至斯密·亚丹始发明之,而管子则又审之至熟者也!夫以当时并世之人,无一人能解此理,无一人能操此术,而惟管子以宏达之识,密察之才,其于百物之情状,视之洞若观火而躬筦(音guǎn,同“管”——笔者注)其机以开阖之,安得不举天下而为之役哉?”22
在公元前81年,那场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盐铁会议上,长期职掌西汉政府财政大权的桑弘羊在为自己的商业政策辩护时特别提到纪氏之国只顾发展生产,不能掌握有效外贸理论,才导致利权来失(丧失?)、国家灭亡的惨痛教训。《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也提及此事,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这样他国就无法利用市场汲取本国的战略物资。
《管子·轻重乙第八十一》中借管子之口说:“从前,纪氏的国家就是加强农业、节约开支,但粮食丰富而不能经营管理,粮食便四下外流而归于天下各国。这样,纪氏虽加强农业节约开支,但不善治理,只会使本国百姓的粮食外流净尽,被天下掳掠。因此他国亡,无处容身。所以,单纯强本节用只能使经济情况更好一些,而不能保证不亡。善于治理国家的,总是在各国物价降低时,我则使它提高;各国轻视此种商品时,我则重视;各国市场供过于求时,我则通过囤积使之供不应求。这样就可以号召天下了。”(原文:昔者纪氏之国强本节用者,其五谷丰满而不能理也,四流而归于天下。若是,则纪氏其强本节用,适足以使其民谷尽而不能理,为天下虏。是以其国亡而身无所处。故可以益愈而不足以为存,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
请注意,这里的“谨守重流”不是盲目高价的政策,还要和各国的物价保持齐准,防止别国倾销。《管子·山权数第七十五》上说:“物价的水平则要与别国保持一致。因为商品价格偏高,别国就来倾销射利;商品价格偏低,物资会泄散外流。所以,要注意比价一致。物资泄散外流,就等于本国失权;被人射利,就等于本国失策了。”(原文:物重与天下调。彼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故与天下调。泄者,失权也;见射者,失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