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本撬动研发新玩法,本土企业跟得快

过去二十年,本土企业在研发上给人的印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新药含金量不高。现在这样的印象已经大为改观,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研发差距在缩小,甚至某些本土企业的研发实力并不逊外资企业。近几年,外资企业在华研发动作开始有所收缩,艾伯维、葛兰素、礼来等跨国巨头纷纷关闭了在华研发中心,诺华、罗氏也解散中国生物制剂研发团队。外资企业研发策略的改变,一方面出于药品研发越来越严重的不确定性与高额投入,更多的是因为本土药企研发实力的提升倒逼外资企业研发撤退。回首十年,可以说绝大多数在华研发中心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中国研发中心基本没有独立开发的新药上市,反观这几年由海归科学家创立的新药研发公司却硕果累累。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换思路搞研发,一揽子工程正逐步变为外包合作研发。把风险高的早期研发环节剥离,外包给高效低成本的小型研发公司不失为上策。此外,跨国企业用风险投资撬动新药研发的方式在国内市场悄然兴起,并获得不错的效果。例如礼来公司专门成立亚洲基金,投资优质的本土研发企业。先后投资信达生物、再鼎医药和誉生物等多家创新医药企业,投资的信达生物成功将3个在研的PD-1单抗转让给礼来公司。这种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轻资产研发模式让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大大提升。

本土企业同样也有一批先行者,不再选择重度布局自主研发,他们放眼国际市场,引进海外技术嫁接中国市场。例如华海股权投资韩国Eutilex公司获得免疫抗体新药,舒泰神股权投资德国InflaRx Gmbh公司获得单抗新药,海思科股权投资美国Microbion Corporation获得新型抗生素新药等。用股权投资换来产品和市场,这种新模式比一次性地买断产品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实现“产品收益+股权收益”双重收益。

相对外资企业而言,现在是本土医药企业最好的时代,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成为历史的产物,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已经上升到国策。未来在外资和本土药企的大PK中,我们一定能看到一批优秀的本土药企脱颖而出,担负起振兴中国药企的历史重任,祝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