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过驾驶的人都有过苦不堪言的经历。首先你必须要报名参加一家驾驶培训学校。驾校会给你安排教练,提供教练车,安排学习场地和设施,安排学习时间和教学计划,最后替你申请驾驶员的考试,这一切被称为“一条龙服务”。
所谓一条龙服务,可以理解为一个套餐,不过这个套餐只有标准化模块,没有个性化选择,只是一个系列产品及服务在时间顺序上的机械组合。驾校为你提供的练习场地是定点的,为你配备的教练和教具也是指定的,为你安排的学习计划和练习时间是雷打不动的,学员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场地、时间、教练、车型。为了适应驾校提供的场地和时间表,他们不得不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疲于奔命,同时还要忍受教练粗鲁的斥责和各类潜规则。驾校提供的一条龙服务,就好比一个铁打的鞋子,你必须把你的脚削了才能塞进鞋子。
打破这个铁鞋子似乎很困难,司机学员不具备变革的能力,而驾驶学校又缺乏改革的意愿。其实最难之处在于冲破思维模式的禁锢,所以颠覆性的变革往往都是从系统外部首先突破的。
在一次定制特训的辅导课程中,我结识了这样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板,他之前从没有开过驾驶培训学校,他的公司做的是智能交通的系统集成产品。也就是说他从事的主营业务与驾驶培训没有任何业务联系,但是又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如果硬要给这两个行业扯上一点关系的话,那就是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主管机构: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局。
过去交管局开办的驾驶员考试按惯例都由驾校代为报名,也就是说新司机如果不参加驾校就没有报名考试的通道。后来交管局在体制改革中优化了管理模式,向社会开放了驾驶员考试的报名渠道,个人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了。于是这位老板就借机打造了一个互联网的“虚拟驾校”,按照目前时髦的说法,这个虚拟驾校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
这个互联网平台除了一个APP网站之外啥也没有,既没有训练场地,也没有教练车和教练,不过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登记注册或签订合作协议获得。需要学习驾驶的学员(客户)只要上了他的虚拟驾校网站,就可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你可以在网站上根据自己的住址和工作时间量身制定培训计划,不但可以自由地选择教练和教练车,而且可以自由选择教练场地和培训时间,培训结束后还可以在网上自助报名驾驶员考试。
教练会根据学员预订的培训时间和场地上门接送,学员可以在网站的讨论社区中给教练评分,如果不满意可以随时换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看教练的脸色,甚至顺从教练的潜规则。当然,教练也将最终获得人身解放,从此不必从属于某一家驾校,而成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自由职业者。总之,在这个平台上所有人都会成为赢家,而唯一的输家也许就是传统的驾校。
学员缴纳的学费和考试费要在网上支付,这就使虚拟驾校拥有了一个规模可观的资金池。网络公司收到学费之后,后台系统会根据各类资源的贡献进行分配,例如教练分配学费的25%,场地分配15%,教练车占10%,教练设备占5%,油耗占10%,考试资质占5%,还有25%是招生提成费用,包括驾校推送学员的佣金提成或者老学员推荐新学员的佣金提成,最后剩下的10%是平台运营的收入。顺着发展趋势不难推断,传统的驾校在被彻底消灭之前,其功能将会逐渐萎缩成为一个纯粹的线下招生机构,靠拿佣金提成苟延残喘。
平台模式是典型的共享模式,客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各种产品要素,而各类资源的提供方也可以通过平台共享客户市场。由于少了传统驾校的中间分配环节,客户会享受比从前低得多的学费。平台的整合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即使在学费降低的前提下,每个提供资源的环节都会增加收入,共享达成的结果将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