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学颜渊

再来看颜渊。“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颜渊这位孔门大贤,在志学上面所表现出来的品德,这里就举了“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颜渊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也是品德最好最优秀的学生了,可惜英年早逝,四十岁左右就去世了,为此孔夫子曾经非常痛心。

我们如果按照颜渊的标准来对照自己,就会非常惭愧!比如在外面受了一点气,回家马上就会对着老婆孩子发泄出来。等气发泻完了,马上又觉得后悔,又会发点糖、说点好话来哄一哄。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样,把从别处受到的怨气,转嫁给自己亲近的人。这就叫做“迁怒”,非常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就是由于“迁怒”造成的。“不贰过”就更不要说了,我们自己有很多毛病,谁都没有自己清楚,对不对?但是,我今天犯了这个错,晚上才痛哭流涕地忏悔了一通,但是到了明天,可能忍不住还是要犯。“不贰过”,这是“志于学”的最基本的功夫,也是很好的下手处。但真正要做到的话,又很不容易了。这看起来是一个人的性格原因,实际上,是很细微的心性功夫和人生智慧。颜渊就是因为这些细小方面的表现,才让孔夫子如此看重他。

还有“三月不违仁”,这个定力就非常高了!我们讲的定力,不是只有通过参禅打坐才能有定力。高僧入定,那是他闲来没事时养神用的,更多的时候,我们看那些高僧大德,成天当牛做马度众生,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在蒲团上打坐入定啊?颜渊的修行,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中,不违背“仁”这个最高精神。在《庄子》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颜渊的故事。有时候,表面上看来,庄子是连孔子都要讽刺的,但是对颜渊却很少有讽刺之语。这是因为颜渊在生活的细节上确实做得相当好,庄子对他是有好感的。

另外,颜渊之所以非常受到后人的推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来没干过什么大事。颜渊在孔门中是个著名的穷光蛋,不像子路、子贡、宰予等其他弟子那样掌权做官很风光。《论语》里讲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从颜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所谓志学于圣贤之道,不一定非要当官入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行,像颜渊这样一穷二白的人,照样可以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伟大的圣贤境界来!就这一点来看,颜渊的意义相比于伊尹,对后世学子更具有普遍性的典范价值。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我们的志向,应该像伊尹一样来树立;具体的学习方式,应该从颜渊身上学习。认识了人的美德之后,可以坚持,并且长期不动摇。这种志于学的水平如果超过了伊尹和颜渊,你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如果刚刚达到他们的水平,也很不错啊,是著名的大贤人了。哪怕是现在达不到,但是心向往之,按照他们体现的道义去做,相尚以道,在圣贤之道上勤行不怠,这样也不会丧失你良好的声誉。

所以,周敦颐将伊尹、颜渊并举,其实很有深义!古人讲在“朝学伊尹,在野学颜渊”,我们在学修圣贤之道的时候,会看到伊尹的身份地位很高,相当于现在总理的角色,学习起来、做到他能做的事,那是相当不容易。但是学习颜渊,相对来说就亲切得多。作为一介平民,他可以一箪食,一瓢饮,虽然身居陋巷,既不见其忧,也不改其乐。颜渊能够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从颜渊身上,我们可以获得更多也更深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