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被黑化的皇后贾南风

引起“八王之乱”的原因是什么?传统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八王之乱”是由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引起的。换句话说,贾后干政乃是引爆“八王之乱”的导火线。按照这个说法,造成“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就应该是贾南风。那么,贾南风是不是应该承担这个罪责呢?

贾南风(257—300,小名峕,平阳襄陵即今山西襄汾人),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嫔妃皇后中,绝对称得上另类。因为据说她不但皮肤黑黑、长相丑陋,而且性格品行都非常不好。常理之下,这样的女人是怎么也不可能成为皇帝老婆的,因为大凡皇帝纳后、皇子纳妃,首要的条件就是长相漂亮,其次就是性格温良贤淑。可是,这个贾南风不但长相奇丑,性格也十分的粗鄙无礼,还是一个泼皮无赖的醋坛子。这些当然都是史书的记载。那么,当初贾南风凭什么被选为司马衷的太子妃呢?是不是晋武帝欺负儿子是傻瓜,存心给他找一个一无是处的母夜叉呢?当然不是。

本来,按照晋武帝的意思,他是想给儿子司马衷娶卫瓘(220—291,字伯玉,河东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人,曹魏将领,西晋重臣、书法家)的女儿作为妃子。他说卫瓘的女儿有“五可”——“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而贾充的女儿有“五不可”——“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卫家的女儿基因好、能多生孩子、美丽、个子高、皮肤白;贾家的女儿正好相反:基因不好、生孩子也少、长相丑陋、个子矮小、皮肤黑。

但是,司马炎的皇后杨艳(238—274,字琼芝,弘农华阴即今陕西华阴人,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谥号武元皇后),也就是司马衷的生母,因为得了贾充妻子郭氏的好处,就极力为贾南风大唱赞歌,说她十分“贤良淑德”。为了增加说服力,杨艳还暗中联络了太子太傅荀顗(顗读yǐ,?—274,字景倩,颍川颍阴即今河南许昌魏都区人,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西晋开国元勋,官至太尉、侍中诸职)、中书监荀勖(勖读xù,?—289,字公曾,颍川颍阴即今河南许昌魏都区人,音律学家、文学家,东汉司空荀爽曾孙,西晋开国元勋,官至守尚书令)等人,让他们也一起为贾南风叫好。例如,荀勖就吹捧贾南风,说她“才色绝世……有《关雎》后妃之德”,意思是贾南风的容貌不但是世间少有漂亮,而且有才有德。

荀顗、荀勖二人既是晋武帝司马炎亡魏成晋的亲信功臣,荀顗又是太子司马衷的老师,所以,他们的话对于晋武帝来说很有分量。晋武帝为什么最后同意了这门亲事?是不是因为皇后杨艳、大臣荀顗、荀勖等人的坚持与劝说呢?这些当然是其中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在政治方面的考量,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朝中的一股政治势力,晋武帝要稳固统治,自然不能不向他们妥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根据史书记载,贾南风不仅妒性酷烈,而且很残忍。据说她曾亲手杀了好几个人,还曾经亲手执戟,直接刺向其他怀孕嫔妃的肚子,结果那个嫔妃肚子中的孩子“随刃堕地”。这残杀的,可是自己的孙子啊!于是,晋武帝司马炎就生气了,准备废黜这个残忍的儿媳妇。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出面替贾南风说好话了,有人说贾南风年龄还小,妒忌也是女人常有的情态,等她长大了,就会好的。

杨艳的叔父杨珧(珧读yáo,?—291,字文琚,弘农华阴即今陕西华阴人,外戚,杨骏之弟)也站了出来。他提醒晋武帝,说:“陛下忘贾公闾耶?”贾充(271—282,字公闾,平阳襄陵即今山西襄汾人,曹魏末至西晋初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开国元勋,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之父),字公闾,杨珧的意思是说:您该不会忘记贾充的功劳吧?贾充有什么功劳以至于杨珧等人都记得这么牢?

根据史书记载,贾充出身寒门,是个“有刀笔才,能观察上旨”的人,就是说他善于揣摩主人心思,善于投机取巧的便佞小人。贾充在司马师当政的时候,在平定诸葛诞一役上有功。更重要的是,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正是在贾充亲自指挥下,杀死了曹魏的皇帝——高贵乡公曹髦(máo,241—260,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这是他为司马氏所立下的最大功劳。

尽管司马氏也无时不刻在想着如何搞死曹髦,但他们一向标榜“君臣礼教”等,其他一些追随司马氏的士族,如琅邪王氏、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等,也都不好意思公开去这么干,因为他们还要顾及自己“名教徒”的脸面。于是,这种事情只能由贾充这样出身“寒族”的人来干。因为在他们看来,像贾充这样出身低贱的小人,是没有脸面需要顾及的。所以说,贾充指使成济杀掉曹髦,实际是为司马氏解决了一个最棘手的难题,其功莫大焉。司马昭父子对于贾充自然感恩戴德,王氏、荀氏、杨氏等世家大族,对他当然也是心存感激。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保全自己“名教徒”的颜面了。

此外,贾充在晋武帝本人帝位的稳固方面,也大有功劳。据记载,司马昭一度想把王位传给司马攸(248—283,字大猷,小字桃符,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过继给伯父司马师),但是遭到贾充的坚决反对。贾充认为司马炎有人君之德,而且又是嫡长子,坚持应该由司马炎继承王位。所以,在司马昭弥留之际,司马炎向父亲询问后事,司马昭特别向他提到了贾充,说:“知汝者贾公闾也。”可见,司马炎能够顺利继承王位,与贾充的当年不遗余力的支持也大有关系。杨珧提醒晋武帝不要忘记贾充,指的就是这些。

除了杨珧跳出来替贾南风说话外,荀勖在这件事情上也很卖力,史书说他“深救之”。朝中有这么多重要人物都替贾南风说话,表明的依然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贾南风的背后,有强力的政治支持。这才是贾南风能够被选入宫,并站得脚的根本原因。

毋庸讳言,贾南风的历史形象非常不好。史书所载有关她的那些丑恶行径,并非全属诬蔑之词,也就是说,贾南风的确不是一个善类。但是抛开个人感情的因素,我还是认为,贾南风的形象确实被史家大大地丑化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贾南风最后的结局,是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而载入史册的。至少在与“八王之乱”的关系上,历来的讨论或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偏颇之处。

汝南王司马亮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四叔,属于长老级的宗室亲王,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在临终前特意留下一道遗诏,按照这道遗诏,辅政大臣应该是两个人,即:汝南王司马亮和晋武帝的岳父杨骏(?—291,字文长,西晋外戚、权臣,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尽管弘农杨氏家族从太康(280—289)时期以来就攫取了相当大的权势,但杨骏深知,自己的权力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皇后父亲的身份。这个身份在皇帝死后,究竟还能够起多大作用,就不好说了。和司马亮宗室亲王的身份,自然更加没有可比性。

因此,出于巩固权力的考虑,杨骏抢先一步从中书监华廙(廙读音yì,218—292,字长骏,平原高唐即今山东禹城人,西晋大臣,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太常华表之子)手中“借”走了诏书,说是看一下就还,但是杨骏借走诏书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华廙心中害怕,便亲自到杨骏家里,想把诏书要回来,杨骏却告诉他说弄丢了,就是赖着不肯归还。至此,杨骏独揽大权的企图,已经昭然若揭。

果然不久,皇后杨艳就在晋武帝的病床前,奏请以自己的父亲杨骏辅政,当时晋武帝已经进入神志不清的弥留状态,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这样一来,无论杨艳说什么,都会被旁边负责记录“遗诏”的大臣记录下来。就这样,辅政格局由原来的“汝南王亮与(杨)骏夹辅王室”,变成了杨骏独立执政。

不过,杨骏虽然一时取得辅政大臣的地位,但由于他“素无美望”“为政严碎,愎谏自用,不允众心”,也就是说,朝中大臣真正拥护杨氏者并不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司马亮当时如果采纳廷尉何勖的建议,断然起兵废黜杨骏的话,应该说还是有机会的。但由于天生的懦弱性格,司马亮终于没有敢放手一搏,反而连夜逃回了自己的封国许昌。

晋惠帝即位之后,杨骏就以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的身份,“录朝政,百官总己”,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确保对晋惠帝的操控,杨骏先是将自己的外甥段广、张劭等人安插到晋惠帝身边,并且“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将中央禁卫军权牢牢抓在手中。

就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杨骏在惠帝身边安插亲信,以及用亲信掌领禁卫军等措置,主要不是为了应对司马亮等身处外藩的宗室诸王,而是为了对付晋惠帝枕边的皇后贾南风,因为杨骏对这位贾皇后的厉害之处,已经多少有所领教。对于杨骏的这些举动,贾南风自然也很快嗅出了其中的味道。就这样,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后宫中就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一派以杨骏、晋武帝皇后杨艳父女俩为首,一派以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为首。这两股势力围绕皇权所展开的争夺战,随时都可能爆发。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三月,贾南风与殿中郎孟观、李肇及黄门郎董猛经过合谋之后,决定秘密招呼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入京,共同商议对付杨骏事宜。不知由于性格怯懦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司马亮接到邀请后,并没有立即赶赴洛阳。倒是楚王司马玮,接到密信以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京城。司马玮进京以后,即刻入宫觐见晋惠帝,并与孟观、李肇二人连夜拟定废黜杨骏的诏书。与此同时,另一位宗室成员东安公司马繇(?—304,字思玄,司马懿之孙,琅邪王司马伷(zhòu)第三子,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外孙)亲率殿中四百将士,做好武力讨伐杨骏的准备。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杨骏也得到了消息,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应对之策。太傅主簿朱振认为,应该火烧云龙门示威,然后打开万春门,调动东宫卫兵及外营军队,以拥护皇太子为名,攻入后宫,诛杀贾南风等奸人。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振的建议是可取的,因为当时京城的禁卫军一直掌握在杨骏的亲信张劭等人的手中。司马玮入京时并没有把军队带来,当时他们所掌握的武力,只有司马繇的四百殿中卫士。所以,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来看,杨骏一方实际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完全拥有控制住局面的实力。

但是,杨骏也是一个性格“怯懦”、犹豫不决的庸才,缺少足够的政治胆略和智慧,竟然当众说出“云龙门是魏明帝花了很大气力才建造起来的工程,我怎么舍得烧了它”这样的蠢话。最后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皇太后杨艳被废,杨骏家族及其“亲党”全部被“夷灭三族”。贾南风之残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新的矛盾很快又出现了。杨骏被杀之后,朝政落入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重臣卫瓘的手中。无论是首谋杀杨的贾南风,还是操刀上阵的楚王司马玮,都没有能够染指权力中枢。这样,楚王司马玮和贾南风自然就走到了一起。六月,贾南风又以晋惠帝的名义下诏给楚王司马玮,命他率领北军(守卫京师北部的禁军),诛杀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等人。及至楚王司马玮按照命令杀掉司马亮、卫瓘之后,贾南风却否认惠帝曾下过这样的诏书,反诬楚王司马玮擅杀辅政大臣,下令将其收斩。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国家大政就完全落入贾南风之手。

贾南风执掌朝政以后,除了重用族兄贾模(?—299,字思范,贾充族子,西晋大臣,曾任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诸职,多次向贾南风进谏而不被采纳,忧愤而终)、内侄贾谧(?—300,字长渊,唐修《晋书》避唐高祖讳,作“长深”,原姓韩,因外祖父贾充之子黎民早卒,过继给黎民为子,改姓贾,贾谧文采出众,时人谓之可与西汉贾谊相媲美)、母舅郭彰(生卒年不详,字叔武,太原人,贾南风从舅,与贾谧齐名,时称“贾郭”)等亲党外,还起用了当时的“名士”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即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贾后干政,用为司空)、裴頠(頠读wěi,267—300,字逸民,西晋大臣、哲学家,河东闻喜即今山西闻喜人,司空裴秀之子,贾后干政,用为尚书左仆射)、裴楷(237—291,字叔则,司空裴秀堂弟,贾后干政,用为中书令)、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人,三国至西晋名士,贾后干政,用为司徒)四人共掌机要,这四个人都是统治阶级中颇富政治经验的人物。

在张华、裴頠等人的尽心辅佐下,西晋政局“数年之中,朝野宁静”,维持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局面,这个时期从291年到299年,大概有九年的光景。

不过,最终打破平稳政局的,还是贾南风自己,起因则源于皇位的继承人问题。贾南风先后为晋惠帝生下四个女儿,就是没有生儿子。晋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太子司马遹(遹读yù,278—300,字熙祖,小字沙门,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司马遹的生母是淑妃谢玖(?—300,晋惠帝司马衷姬妾,愍怀太子司马遹生母,贾后设计废黜太子,谢氏被诬同谋造反而杖杀)。据记载,一直到司马遹三四岁,晋惠帝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存在。在司马遹被确立为太子之后,贾南风就不让他和生母谢氏相见了。贾南风这么做,按理说也无可厚非,因为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不过,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而是随着太子一天天长大而浮出水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司马遹和贾谧等人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贾后亲党更是担心太子得政之后,也会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皇后那样来对付自己,于是他们就开始向贾南风进言,劝贾南风“更立慈顺者以自防卫”。这正好说中了贾南风的心思。

于是,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贾南风指使董猛等人,诬陷太子图谋不轨,欲加害晋惠帝和她自己,从而将太子司马遹废为庶人。太子司马遹被废黜之后,曾引起朝臣的不满。史书上说“太子既废非其罪,众情愤怨”,不过,当时并没有人公开站出来表示这种不满的情绪。如果贾南风就此收手,也许“众情愤怨”的不满情绪,不久就会平息下来。可是不知为何,贾南风利令智昏,300年三月,她却再次假传圣旨,将幽禁于许昌的废太子司马遹杀害。

这样一来,本就心怀不满的朝臣,对贾南风及其党羽的怨愤之情更加激化。同年四月,掌握宿卫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及其谋士孙秀就利用这种情绪,一方面派梁王司马肜(肜读róng,?—302,字子微,司马懿第8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异母弟,晋武帝司马炎八叔)前去保护(实为挟持)晋惠帝,另一方面命令齐王司马冏带兵入宫,拘捕皇后贾南风。

据记载,当时贾南风正在和贾谧等人商议正事,贾谧最先发现情况不对头,便想出门看个究竟,结果被司马冏拦腰砍成两截。看见司马冏杀气腾腾的样子,贾南风故作镇静,大声喝斥:“你们想干什么?”司马冏回答说:“奉皇上旨意来逮捕你。”贾南风当然不相信,大声叫嚷道:“皇帝的诏书都是从我这里发出的,你们怎么可能有呢?”司马冏自然不吃这一套,绳子一捆、嘴巴一堵,就把贾南风关进了金墉城——也就是从前贾南风关押别人的地方。又过几天,赵王司马伦感觉留着贾南风,终究是个隐患,于是,就在贾南风当初饿死杨皇后的房间里,逼她喝下金屑毒酒自尽,并下令将贾家诸亲友全部灭族,司空张华也被加上“阿附”贾南风的罪名而处死。至此,皇帝周围的贾氏外戚集团完全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