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齐桓公不知仁义

​ 故事:齐桓公访处士

齐桓公时,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桓公说;“我听说布衣之士不看轻爵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布衣之士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出自《难一》)

​ 议论:齐桓公不知仁义

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以万乘之势,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会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出自《难一》)

故事褒扬的是齐桓公礼贤下士之举,礼贤下士是儒家仁治的做法。

韩非子是反仁治的,所以他也反对礼贤下士的做法。但是韩非子这次没有怼,而是怼“仁义”的概念做了一个重新定义。他把忧天下、爱国忠君定义为了仁义的最高准则,这样处士小臣稷不肯主动出来做官为民服务,就是忘记了民众,随意不能算仁义;这处士芝麻大的官都不算,却违抗君主的意志,所以不能算仁义。所以齐桓公不但不应该礼遇他,还应该要处罚他隐居不出仕;如果后面证明了他并没有真才实学,拿就是弄虚作假、妄自自大、欺君,欺君就要杀头。

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罚就是该杀,齐桓公竟然对他礼贤下士,这是不能摆正君臣关系,这会教坏齐国的风气,这不是治国的做法,所以齐桓公他不懂仁义。

【评】:

此节充分体现了韩非子的专制思想,在以国为大、以君为大的理念下,民无不出仕的自由,无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此韩非子思想体系中之最糟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