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今夫与人相善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善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出自《显学》)
韩非子批判了“以有余补不足”思想。他看问题的角度是天道奖勤罚懒,因为不勤不捡而贫穷,是咎由自取的;如果征收富人的财富施舍给穷人,这是罚勤俭而奖侈惰,是弱国之策。
【评】:
从实际历史经验看,大视野看一个国家的贫富不均,关键原因躲在治政不公平;而局部小视野看周围人的贫富不均,更多是看到勤俭致富而侈惰致穷。两个视野各看到了部分真相。
如果真从举国全民之整体利益处罚,政治措施上确保致富机会的公正应该是第一位的,机会公正的远比财富平均更重要;其次是建立基于确保贫贱者底线生存的救济机制,这既是出于人道精神,也是出于避免无产者采取极端行为的考虑。
不管哪一种情况,由朝廷干预直接重新分配财富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它既有韩非子所言的奖懒侈罚罚勤俭的隐患,更有对社会稳定的隐患。事实上,历史上大规模进行土地、财富重新分配的时代,一定是经历了战乱、流血而后能行之。没有以战乱、流血方式暴力性打烂原有系统为前提,企图大幅度进行土地和财富重新分配的变法企图,除了商鞅变法(以重刑方式不断释放出土地和财富以供循环分配),基本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