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一理,终于一理

下面“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这几句就程子的本义来说,讲的是《中庸》这部经典的行文结构。

《中庸》开篇讲“天命”、讲“性”、讲“道”,这个就是“始言一理”,即把“中庸”的根本道理,首先阐明出来。“中散为万事”,接下来就把这个“理”,分散在万事万物当中,分散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散在我们修齐治平的每一个步骤中。所以中间的大部分篇章,就是讲“中庸之理”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运行的。“末复合为一理”,那么到了最后的章节里,作者做了一个大总结,又回到这个“中庸之理”的根本上来,那么这个圈就画圆了。

这是程子谈整个《中庸》的谋篇布局,是从做文章、做学问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们看到这里,就不要把它只当成教我们写文章,而是要从“心法”的角度来体会,把这个“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的过程,放到我们精神当中来体会。

我们心的功能、精神的运行过程,也与这一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啊!我们的精神之初,一念未生之时,它是看不见、摸不着、万法未生的状态。万法从无到有,一念初生,可以说就是“始言一理”。等到我们把这最初一念展开,把我们的精神运行过程展开以后,各种念头纷纷涌现,万千世界都由此进入到我们的心中,那真叫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就是“中散为万事”。到了最后呢?不管有多么复杂纷纭的精神活动,终究还是要回到精神的原点,“末复合为一理”,最终要回到这一念未生之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体会,比如每天早上一醒来,刚刚睁眼的一瞬间,你的意识状态还没有恢复,整个精神里面是空空洞洞、什么东西都没有,对不对?但是,这一瞬间过去之后,你脑袋稍微一转,哈哈,事情就来了——我这是在哪里啊?在床上躺着;不行,我该起床了;该送孩子上学了;该上班了;今天还有生意要谈;开会要迟到了;我还要做报告……等等等等,什么事情都来了,够你忙活一整天。等一天忙完之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往床上一躺,这时,尽管你很累,尽管你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尽管明天后天还会有很多安排,但是你眼睛一闭,只要是真正睡着了,就又回到原点上面去了。

这个原点是什么?我们前一段时间学《易经》,讲过“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个就是原点啊!原点就是“无思”、“无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经展开,就能感通天下,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在其中表现出来。

所以,《中庸》这部经典的结构是“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跟我们的精神运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古人写文章之严谨精湛,绝不是信手胡来,写得天花乱坠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