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把“知其所止”的道理,通过君臣大义、父慈子孝、与人交往言而有信这些具体关系表现出来了。
再看下面一句:“《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这段是诗经里面的话,我们不多说,把书上的翻译念一遍,意思也就明白了: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青青的竹子婀娜茂盛。那个文采的君子,像角牙般地切磋过,像玉石般地琢磨过,庄重开朗,武毅刚强,气宇轩昂,堂堂皇皇。那个有文采的君子,永远不能让人遗忘。
书上的翻译大体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看后面的内容,“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切磋,是古代制作角器专门的手法,用牛角、羊角做器皿,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的牛角梳子,先用刀子切线,然后用锉刀来来回回地拉,细细地磋,这样才能做一把好的角器。这就是比喻大人君子在通往“止于至善”的学问道路上,要精益求精,要经常与别人切磋功夫,多多探讨。只有用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学问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现代人也说“琢磨琢磨”,那意思就是好好想一想。实际上“琢磨”原是制作玉器的专有名词。玉是藏在石头里面的,首先要用凿子把石头打开,把玉从里面凿出来,然后用刻刀按自己的设计细细雕刻,最后要用最精细的砂石慢慢打磨,经过很多细致的工序以后,才能形成一块精美的玉器。这也是比喻大人君子在自修德性的时候,在审查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的时候,在观照自己一言一行的时候,要仔细地琢磨,只有这样,内在的德性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下面“瑟兮僴兮者,恂栗也。”恂栗,是紧张、谨慎的样子,就是说大人君子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在自修德性的过程中,通过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后,对圣贤的道德学问有了入心入骨的体会,你的内心就一定会表现出“恂栗”的这样一种心存敬畏的感觉。如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内心会非常非常谨慎,因为自己的心性里面,一有偏差,马上就能观察到它,马上就要想法改正它。你看到一个真正有德行修养的人,目光一般不会散漫的,他平时不会多看别人,而是在看自己。俗话说“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佛教里面也说“只见自己过,不见他能非”,这就是“瑟兮僴兮”的感觉。《三国演义》里面讲“诸葛亮平生惟谨慎”,他修养到了这个地方了,在这个境界上就会非常谨慎,如果修养不到,那就是后面一句“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荆州丢了,自己败走麦城,就是修养功夫不到之故。
所以,“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这是大人君子做学问功夫到家了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观察、判断一个人的修养怎样,就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指标。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了前面的一番修养功夫,内心表现出来的是谨慎严厉、一丝不苟,而外在的仪容表现出来的也是充满了威严感,显得气象宏大,有一种“不言而自重,不怒而自威”的感觉。这就叫作“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望之俨然,就是说远远地一看到这个人,就会觉得他凛然不可侵犯,令人生敬;但是即之也温,就是走近了,一跟他接触,你会发现他如沐春风,非常温暖,感觉非常舒服自在。
我记得2007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他的夫人到大陆,跟锦涛书记见面之后,台湾媒体采访连战夫人,问:“你对大陆领导人的看法是什么?”连战夫人就用了刚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这句话来形容胡锦涛,她感觉胡总书记就是真正修养到了那个地步。
所以,在道德学问上不断切磋、琢磨的人,就会有如此的神采、如此的风度。有如此精神修养的人,就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当然,这样的人我们一见之下,就永不忘记,他一定会受到百姓的爱戴。
这一章还有最后一段:“《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前面说了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古圣先贤,没有人不喜欢他,没有人不赞叹他,没有人会遗忘他。“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有志于继承圣贤事业的大人君子,当然会效仿他们的品质,学习他们的行为,以他们的言教作为自己生命的典范。而“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里的小人,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坏人,而是指一般的普通人,与大人相比就像小孩一样,比较随性,没有太多的修养、教养。那么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他们也能从大人君子的德性中获得利益,享受圣贤君王带来的太平盛世。所以,这样圣贤之人,他们的功德,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总之人们都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中,大家一提太平盛世,就自然会提到尧舜禹汤,因为他们所开创的太平盛世、理想社会,是中国人共同的理想。我们一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家一定会提到孔孟老庄,因为正是有这些中华文化的伟人出现,才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所以,这些人虽然都已经“没世”,也就是去世了、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人格魅力,永远会激励后人,永远会指引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