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这里的“德”,指的是内涵、精神内容。我们讲《易经》的时候经常说到“卦德”,也是指一个卦所包含的精神内容。这里孔夫子就说,鬼神这个概念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相当丰富、相当盛大、相当有意义!大家不要以为古人迷信,不懂科学,什么事都相信有鬼神作祟,动不动就去烧香许愿。其实,古人智慧得很,才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呢!
在《论语》里面就有记载,有一次,子路大概是看见别人举行葬礼,心里就被生死问题缠住了,于是问孔夫子,我们该如何对待鬼神这样的事?孔夫子也不解释,只扔下一句话:“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连怎样对待人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能懂得如何对待鬼神呢!子路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不死心,接着问:“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你连活都没有活明白,又怎么能明白死的道理呢!
看到这里,我们千万要留意啊!凡涉及鬼神、灵魂这样的问题,都是我们生而为人最根本的问题。佛教爱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其实不光是佛教,世上的一切宗教、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生死。人类的这些最深奥的学问,都是从对生死的追问中发展出来的。
谁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佛经、圣经、古兰经都说过关于灵魂的事,古埃及人还有专门记录人死以后,灵魂四处游走的《亡灵书》。这些经典对生死灵魂这些说法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谁能亲证死亡是怎么回事?谁亲自尝过死亡的味道?没有一个人嘛。因为谁也不可能死而复活,谁也拿不出自己真正死亡过的证据。所以,死究竟是怎么回事?没办法直接了解,就只好从生的这一面来间接反证了。
古人为什么相信有鬼神?中国人历来认为“生而为人,死而为鬼”;民间更认为“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其实,人类的鬼神观念不是哪一个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而是所有民族、是全人类共同的观念。因为有知,必然就有未知;因为有对生的切身感受,必然就有对死的神秘感和探知的渴望。在人类的精神中,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死亡后的世界,就是人类最大的未知事物,所以,也最能引发人类的好奇心。
另外,对于鬼神的认识,还与我们对自己的精神认识有关。大家觉不觉得我们的肉体与精神的性质差别很大啊?肉体实,精神虚;肉体有限,精神无限;肉体笨重,精神轻灵,等等。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差别。所以,当我们的肉体经过了百年人生,最终消亡不在了,但精神会不会消亡呢?不管你承不承认,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的精神消亡。即使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在他临死之际,也一定希望自己的精神不灭,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够长存。
如果我们的生命真的只是偶然、碰巧诞生于天地之间,如果真的人死如灯灭,那么,人类的一切美德、一切信仰、一切文明将是多么空虚!如果这样的话,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那真是太悲哀了!